111、父親說:”解放錦州時,他被徵用去抬擔架。”朝陽是1947年11月解放,錦州是1948年10月,比朝陽完近1年。父親說:”皮杖子被徵用抬擔架的有2個人,他和西院的五老爺子。”五老爺子是西院我太爺輩兒上最小的一個,70年代去世後,太爺輩上就沒人了,他是老皮家三大支兒最後去世的一位。大太爺是皮錦良的父親,就是要砸斷驢江狗腿的那位,二太爺是餓死在苞米地的那位,三太爺,四太爺,我根本就沒見到過,也沒聽誰說起過。早年也沒向老人打聽過,但他們在皮杖子肯定是沒有後人。有可能早年下關東了?
父親說:他們抬擔架是屬於“二線”抬擔架的,不直接上戰場,也不知道戰場在什麼地方。解放軍自己就有擔架隊,他們把傷員從戰場上抬下來,父親他們再接著往後方抬,那些傷員都是經過部隊衛生員包紮處理過的。父親他們應該算作二梯隊。
這也可以說是“二手”抬擔架的。可能是解放軍認為他們都沒上過戰場,是農民,不知道上了戰場怎麼救護傷員,手忙腳亂,也有很大危險性,也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全。
父親說:擔架多數是用小碗口粗的木棒子麻繩子綁成的,少數也有用門板做成的。抬擔架的人很多,大約有幾百人,互相的不認識,有負責任統一的專人指揮,一般說,抬起擔架就是小跑性質的,不能慢悠悠的邁四稜子步,因為簡單包紮處理以後還有後續治療。空擔架時更是不能怠慢,那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馬不停蹄。
父親說:“有時候晚上帶著空擔架趕路,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但還能大步流星的走路,腳下拌上石頭、坑坑窪窪或撞上前面的人才忽然醒過來。有時前面的人也正在夢鄉,這一撞兩個人都醒了,還真是挺逗樂子。”父親說:“醒過來還照樣能睡,一路之上可以睡好多次,比躺在炕上睡得香。”
父親說:傷員被送到的地方也不一樣,他記得有二十家子、松嶺門,還有羊山一些地方不等,這裡就算是大後方了,吃飯基本就在這些地方,都是當地政府組織安排飯,幾乎沒有應時吃飯的時候。但靠前方的地址基本就不知道了。五老爺子由於吃不了這個苦,偷偷的跑回家了,按當時的罪名就是“開小差”,沒定成叛徒。
後來,等我參加工作後,知道了還真有二十家子,松嶺門這些地名,看來父親的記憶力還真是不錯。
等父親抬完擔架回家時,估計是錦州解放了。回到家後,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了,鄉里給發了500斤穀子算作報酬,五老爺子被罰了500斤穀子。看來那時候朝陽人民已經是有組織的支援前線,而且是獎罰分明。估計那些抬擔架的人都是朝陽人,但父親沒說,我也沒問。
朝陽市內距離錦州市內240華里,松嶺門與錦州的錦縣交界,現在改名凌海市,應該是遼瀋戰役的大後方,從朝陽找民工抬擔架是理所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