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稟率東路大軍乘勢攻下睦州。
衢州、婺州相繼被劉鎮率領的西路軍收復,方臘只能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企圖以幫源洞險要地勢防守。
王稟、劉鎮兩路大軍緊隨方臘軍追到這裡會合,層層包圍幫源洞。
此時起義軍尚有二十餘萬人,不過戰鬥力大幅下降,有十三萬都是老弱婦孺,實際只有七萬青壯有戰鬥力。
方臘為了躲避官軍圍剿,便在石洞中躲藏起來,不再露面。
由於石洞入口極為隱蔽,官軍找不到入口,不知如何進入。
蘭霖部自始自終除與秀州、杭州兩戰立功後,接下來的戰鬥,都是打醬油角色,所過之處百姓流離失所,滿目瘡痍,再也沒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盛況。
尤其是宋江部的遭遇給了他很大啟發,對方臘起義軍也確實抱有很大的既可憐又可恨心態,不過自己只能奉命行事。
蘭霖在最後幫源洞決戰中,地勢險要,馬軍根本派不上用場,被安排到在外圍警戒,防止方臘軍有人漏網逃脫。
官軍派人四處打探方臘等人的蹤跡,卻找不到他的藏身之處。方臘等人,就像人間蒸發了一般。
後軍統制劉延慶的部將韓世忠認為,方臘必藏身於幫源峒。並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劉延慶。
劉延慶似乎並不相信說道:
“派出去的人也曾去過幫源峒,並沒有發現方臘的一兵一卒。”
“幫源峒是方臘起事之地,山多林密,巖壑深邃,深山峽谷之中藏得下千軍萬馬,不身臨其間,很難發現。“
韓世忠又分析說道:
“方臘及麾下數萬兵馬,行動起來目標很大,怎麼能突然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呢?就是一群鳥從天空飛過,也會有個蹤影,何況數萬之眾?狡兔必有三窟,方臘藏身的地方,只能是幫源峒。”
劉延慶聽完覺得有理,將韓世忠的意見轉告給都統制王稟,王稟也覺得分析有理,於是下令道:
“圍搜幫源峒,誰捉到方臘,誰就是南征第一功。”
搜山令一下,各路將士,誰不想爭得頭功?於是,都像獵犬一樣,爭先恐後,東尋西覓,把一個幫源峒搜了個底朝天,仍然不見方臘的蹤影。
眾人認為韓世忠的分析靠不住,漸漸地便懈怠下來。
韓世忠堅信方臘就藏在山中,天天帶領手下搜尋,這天又沿著一條山澗,向裡搜去。
忽然發現對面樹林裡有個人影一晃,立即帶人撲了上去,誰知樹林裡的人並不躲閃,竟然從裡面鑽出來,站在那裡等著。
韓世忠帶人靠近那人的時候,那人問道:
“你們可是在找方臘?”
韓世忠警惕地看著那人,答應道:
“是。”
那人自我介紹道:
“在下方庚,是本地人,我知道方臘的藏身之處!”
原來,方庚自那日乘亂逃脫,他知道,落入方臘之手,只有死路一條,便躲藏起來,後來,方臘起義的聲勢越來越大,他就更不敢露面。
連日來,他知道官軍搜山,找的是方臘,為了除去心頭之患,報殺父之仇。因他從小在這裡長大,非常清楚知道幫源峒的一溝一壑,一石一洞情況。
韓世忠在方庚的帶領下,翻山過澗,來到幫源峒東北的一處大山谷,方庚指著密林深處對韓世忠說:
“這條山谷叫桃園谷,不是本地人,很難找到這個地方。谷內半山中,有一個深約裡許的石洞,叫梓桐洞,梓桐洞分上中下三層,極為隱蔽,即使走到山腳,也不易發現此洞,方臘就躲在梓桐洞裡。”
韓世忠帶人悄悄地靠近梓桐洞,果然見密林深處有數百彪形大漢握刀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