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部分利益,從而謀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取捨”二字。
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政治的核心,沒有之一!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皇帝≠滿人≠漢人!
皇帝需要站在一個高於滿人和漢人的高度。
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眼界高度是整個大清朝,而不應該是大清朝內部的一部分人!
可以有明面上的喜惡,但心裡一定要足夠清醒。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
即便成為皇帝,也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
漢人妃子本質上,其實是皇家的一個藉口。
順治的死,雖然有傳言是因為天花。
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順治是第一個娶了漢人妃子的皇帝。
恪妃石氏,這個在大眾眼裡並不出名的女人。
但在大清朝滿漢之爭中?
卻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為她代表著漢人第一次進入最高層次的權力——皇權!
不要小看這一點,封建王朝,皇權至高無上。
當妃子裡面出現漢人之後?
就代表著皇上不再是旗人的皇帝,也包括漢人的皇帝。
嚴格來說,大清朝第一次的轉折點,並不是從康熙時期開始的,而是從順治時期開始!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什麼推舉科考,重用賢臣,這些在漢人妃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前者你是老闆的打工人,後者卻成了老闆的自己人!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
對於漢人來說,有一個漢人妃子是好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但這對於旗人來說,卻相當於讓一部分權力被漢人拿走,自然會引起旗人的不滿!
甚至可以說,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加劇滿漢不合!
但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完成從滿人的皇帝,升級為大清皇帝的這次史詩級升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
就是如果有一天,滿漢之爭到了一個撕破臉皮的程度。
因為有漢人,也有滿人,所以皇上可以站在中立的位置上,坐看滿漢之爭,而不是被其中的任何一方強行拉下水。
但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
皇權就好像香餑餑,所有人都想要咬一口。
所以在皇帝採取行動之後,其他人必然會為了權力,從而想盡一切辦法,從中分一杯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龍奪嫡之後,成功繼位的雍正砍了一大批旗人。
而這些旗人掛掉之後,空出來的這部分權力怎麼辦?
這必然會出現新的權力集團——外戚!
前有順治,後有雍正。
康熙不是沒考慮這個問題。
但晚年的他,已經沒力氣做這些事情了。
九龍奪嫡是他的最後一刀。
這一刀落下,這位手腕極其可怕的冷酷帝王,耗盡了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他的一生太累,八歲喪父,十歲喪母。
為了收攏權力,甚至不得不斬殺鰲拜!
歷史上的鰲拜真的要謀反嗎?
不,鰲拜沒理由這麼做。
因為大清朝外部有以吳三桂為首的藩王。
除此之外,大玉兒(孝莊皇后)這個女人還沒死呢。
她不死,鰲拜就不敢給小皇帝甩臉色。
畢竟這位老太太背後,可是整個科爾沁草原!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