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種一種莊稼,土壤裡的養分很快就被用完了,所以產量越來越低。如果我們採用稻麥輪作的方法,水稻收割後種小麥,小麥收割後再種水稻,不同的莊稼對土壤養分的需求不一樣,這樣就能讓土地一直保持肥力,而且還能一年收兩季莊稼,產量肯定能提高不少。” 張大哥聽後,撓了撓頭,有些猶豫地說:“這能行得通嗎?我們祖祖輩輩都沒這麼種過啊。” 凌逸塵笑著說:“張大哥,不試試怎麼知道呢?我已經在那邊的試驗田種上了,你可以隨時去看看。”
在農具方面,凌逸塵深知農具對於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性,決心對現有的農具進行改良。他仔細觀察了村裡使用的犁具,發現其存在諸多缺陷。犁鏵較窄,耕地時翻土量有限,而且不夠鋒利,遇到堅硬的土地就難以深入,導致農民們耕地時費力耗時,土地也難以得到充分的翻耕,影響了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養分吸收。
於是,凌逸塵找到村裡的鐵匠王鐵匠,和他一起研究改進方案。凌逸塵拿著自己根據系統知識繪製的圖紙,對王鐵匠說:“王師傅,您看這個犁鏵,我們把它的寬度增加兩寸,這樣每次耕地就能翻起更多的土,讓土地更加疏鬆。還有這個刃口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角度,再用精鐵打造,使其更加鋒利,這樣就能輕鬆地切入土地,即便遇到稍微硬一點的土塊也不在話下。您覺得怎麼樣?” 王鐵匠接過圖紙,仔細端詳了許久,眼中露出一絲疑惑:“公子,這能行嗎?咱可從沒做過這樣的犁鏵。” 凌逸塵耐心地解釋道:“王師傅,我知道這對您來說是個挑戰,但我相信以您的手藝一定能做出來。您想想,如果這犁具好用,以後大家耕地都輕鬆了,糧食產量也能提高,這可是造福鄉親們的好事啊。” 王鐵匠聽了凌逸塵的話,心中一動,點了點頭說:“好,公子,我就試試看。”
,!
接下來的幾天裡,王鐵匠按照凌逸塵的要求,精心打造新犁鏵。凌逸塵也時常到鐵匠鋪檢視進度,和王鐵匠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進行微調。打造過程中,王鐵匠先將精鐵放入熊熊燃燒的火爐中,待其燒得通紅後,用大錘反覆敲打,逐漸塑造出犁鏵的雛形。凌逸塵在一旁仔細觀察,不時提醒王鐵匠注意刃口的角度和厚度。每一次敲打,都伴隨著火星四濺,王鐵匠的臉上滿是汗水和專注的神情。經過多次的淬火和打磨,新犁鏵終於製作完成。
凌逸塵親自到田間試用,只見新犁具輕鬆地翻開了土地,效果十分顯著。周圍的農民看到後,紛紛圍過來,對這個新傢伙讚歎不已。一位年輕的農民小劉興奮地說:“這玩意兒真厲害啊!以前我耕這塊地得花一整天,還累得腰痠背痛,現在估計半天就能搞定了。” 其他農民也紛紛點頭,表示如果都用這樣的犁具,種地就輕鬆多了。
對於灌溉工具,凌逸塵也進行了改進。他觀察了村裡現有的水車,發現其提水效率不高。水車的齒輪較為粗糙,轉動時摩擦力大,不僅費力,而且容易損壞;葉片的形狀和角度也不合理,兜水效果差,每次提上來的水量有限,難以滿足大面積農田的灌溉需求。
於是,凌逸塵找來村裡的木匠李師傅,一起探討改進方法。凌逸塵說:“李師傅,我們把這個齒輪的齒數增加一些,並且打磨光滑,這樣轉動的時候就能更省力,而且也更耐用。還有葉片這邊,我們把它的形狀改成這種彎曲的,角度也調整一下,讓它能更好地兜住水,這樣提水的高度和水量都會增加,乾旱的時候農田就能得到更充足的水了。” 李師傅按照凌逸塵的方法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水車果然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為了解決病蟲害問題,凌逸塵採用了一些天然的防治方法。他指導農民收集和使用一些具有驅蟲作用的植物,如艾草、薄荷等,將其曬乾後焚燒,利用產生的煙霧驅趕蝗蟲等害蟲。他對村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