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聽得入神,忍不住問道:“先生,那這仁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禮又該咋理解呢?”
蕭德言看著李治那求知若渴的模樣,耐心地解釋道:“殿下啊,這仁嘛,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顆愛人的心,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像你看到百姓受苦,心裡會難受,想著法子去幫他們;看到臣子有難,也能出手相助。禮呢,則是規範所有人行為的準則,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規矩,老百姓也得遵守百姓的禮法,這樣整個國家才能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就像父皇治理大唐,時刻關心百姓的生活,朝堂上君臣之間彬彬有禮,這就是仁與禮的體現吧?不過這要真正做到,可不容易。”
李世民在一旁聽到李治的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治兒,你能有這感悟,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以後跟著蕭先生,還有得學呢。”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治和蕭德言的師生情誼就像那陳釀的美酒,越發醇厚。在書房裡,常常能聽到蕭德言抑揚頓挫地講解經典的聲音。
,!
一日,蕭德言拿著本《左傳》,對李治說道:“殿下,這《左傳》可不得了,裡面記載了好多春秋時期的大事小情,各種歷史人物粉墨登場,這裡面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智慧,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就說這晉楚爭霸的故事,這裡面可藏著外交、軍事、用人等多方面的訣竅。”
李治眼睛緊緊盯著書本,好奇地問道:“先生,那晉楚爭霸,晉國咋就贏了?”
蕭德言捋了捋鬍鬚,不緊不慢地說:“殿下,這晉國能贏,關鍵在於君臣一條心,大家齊心協力,像攻城一樣,勁兒往一處使。在用人方面,那也是獨具慧眼,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像把寶劍插入合適的劍鞘。外交上,他們長袖善舞,搞合縱連橫,今天和這個結盟,明天和那個聯手。軍事上更是戰術多變,讓人捉摸不透,就像那變幻莫測的天氣。殿下日後要是當了藩王,這用人之道可得好好琢磨,得把臣工們團結在自己身邊,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可別讓手下人給矇蔽了。”
李治連連點頭:“學生記下了。那這晉楚爭霸裡,有沒有關於老百姓生活方面的啟示呢?畢竟國家都是由百姓組成的,百姓要是過不好,國家也強不到哪兒去。”
蕭德言眼睛一亮,笑道:“殿下心思細膩,當然有啟示。打仗的時候,糧草就像士兵的命根子,這糧草從哪兒來?還不是老百姓種出來的。所以君主得重視農業生產,少收稅,少讓老百姓服點勞役,讓他們兜裡有錢,倉裡有糧,這樣國家才能有穩固的根基,就像城牆有了堅實的地基,不怕風吹雨打。”
在課堂之餘,李治也會和蕭德言分享自己在宮中的一些小想法。有一次,李治皺著眉頭對蕭德言說:“先生,學生在宮中看到那些宮女太監,每天忙忙碌碌,累得腰痠背痛,生活辛苦。學生就想,等以後有能力了,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也能過得輕鬆點就好了。”
蕭德言聽了,心中暗暗讚許,說道:“殿下有這顆仁慈之心,真是難得。這就是仁政的一種體現啊,不過殿下也要知道,施政這事兒就像走在懸崖邊,得小心翼翼,考慮周全,不能這邊照顧到了,那邊又出了岔子,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李世民也沒閒著,時不時就來關注李治的學業情況。有一回,李世民走進書房,問道:“蕭愛卿,治兒最近學業有沒有進步啊?是不是還整天想著玩蛐蛐兒呢?”
蕭德言笑著回道:“陛下,晉王殿下可努力了,一刻不停。對經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還常常能冒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獨特見解。”
李世民聽了,喜上眉梢:“哈哈,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