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生活的某一個瞬間,我們每個結婚後的人是否也曾深度思考過:婚姻究竟是為了什麼?是那份可貴的愛情,還是生存的現實?
正如曾經在某本雜誌上讀到過:“嫁給生活可以培養愛情,但嫁給愛情會死在生活裡。”這句充滿智慧的話道出了無數人婚後生活的真實寫照。
結婚後的生活,不再是甜蜜的情話、悸動的心跳和刻意營造的驚喜,而是浸泡在柴米油鹽之中,酸甜苦辣鹹的煙火之內,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中的瑣碎與責任似乎慢慢淹沒了曾經的浪漫,再也找不到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之時暢想的美好了。
著名的當代詩人,作家林徽因先生也曾在《選擇題》中如是說道:
其實結不結婚,都會後悔。
巷子裡的貓很自由,
卻沒有歸宿。
圍牆裡的狗有歸宿,
卻終身都要低頭。
人生這道選擇題,
怎麼選都會有遺憾。
但請你記住,無論怎麼選:
謀愛前先謀生,
愛人前先愛已。
一個人沒有經濟能力,
才是萬劫不復。
當我們下定決心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時,心裡是寄希望於婚後的關係能夠永遠保持激情和純粹。然而,現實卻常常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甚至總是以一種意外的驚喜出現在面前。一如當下流行的諺語“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樣真實。
實際上,婚姻中的生活內容不僅僅是愛情,它還包括共同承擔的責任、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婚後身份特定的義務,以及彼此間的相互支援。
在早晨為家人準備美味的早餐,在晚上一起總結一天的瑣事,一同約定去超市購物時對對方需求的揣度,包括飯後散步時路線的選擇是熱鬧還是清淨?等等這些細節構成了兩個人共同的生活,一如涓涓細流,無聲無息,卻又充滿勃勃生機,向前,再向前,並會在某一個拐角處激起朵朵浪花。
慢慢地,我們就會意識到,生活的美好並不僅僅來自於瞬間的感動,也不是那些被設定好的驚喜,或者浪漫,而是每一日的小行動、小關心。亦或是每一個不同季節裡的小確幸、小變化。
從成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婚姻生活中,身份轉變的自我意識,反映了人類對歸屬感與安全感的追求。
我們不僅付出愛,並希望被愛,還渴望被理解與實踐,以及能彼此兌現。
因此,許多熱戀中的情侶在戀愛過程中所展現的光鮮亮麗,一如頻頻開屏求偶的孔雀,往往在婚後很快就變成了共同面對生活挑戰的夥伴關係,就像發現了美麗的尾屏後面是骯髒的糞便。更像是,在熱戀期間,女生喜歡吃榴蓮,男生便覺得榴蓮獨特的臭味就如世界上最好聞的香水一樣迷人。而進入婚姻後,每每女生拿起榴蓮大快朵頤時,男生總感覺女生在吃屎,尤若圈裡的豬一樣,用鼻子在泔水裡吹著泡泡,一副美得不要不要的神情。
與其說這是感情的有意識消退,倒不如說是另一種深層次的情感的無意識建立。
例如,一對年輕夫妻在新婚時互許甜言蜜語,承諾那些自以為能做到的許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身份的確定和建立,他們開始有意識的轉移視覺和思維的著立點,關注彼此的職業發展、家庭責任與未來規劃,乃至於未曾深度瞭解的生活習性和習慣以及養成。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愛情實際上並沒有減弱,或者消失,反而因為共同的目標和關注而更加緊密與融合。正應了一句俗話:“他們倆人好有夫妻相哦!”
那麼,結婚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持久的感情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生活中的任何挑戰,像是對待婚姻的態度、三觀、朋友、工作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