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森塔爾,並以此為立足點,對整個戰場進行包抄。但與法軍不同的是,他的主力在最北面的美茵河畔,加之部隊中hún編了三分之二的非普魯士人,唯恐這些人在調動中逃離,他根本不敢急行軍。結果才會晚一步到達目的地。
路易早聽說過普魯士陸軍的大名,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普魯士人口較少,加之連連征戰,士兵折損也較多。雖然普魯士現在仍維持有一直人數多達十八萬的常備軍,但這支常備軍卻無法做到清一sè為普魯士人。某些部隊中,普魯士人只佔到一成,全軍的平均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一,只有近衛軍、jīng銳部隊才會到達全部或七成以上普魯士人的比列。
這樣的部隊在打仗時完全依靠緊密的隊形和將領的人格魅力來保證士氣,若是在急行軍的húnluàn狀況下,掉隊、逃走並非不可能出現。
這種在正規軍中摻雜非本國人的情況在歐洲比比皆是,特別是在一些諸如荷蘭、德意志諸侯、義大利各國等小國,它們因人口資源太少,故而只能用金錢來維持一支“各國聯軍”來保衛國土。
普魯士之所以能在多場戰爭中屢屢獲勝,一是因為它的對手大部分也是如此,二是因為腓特烈二世總能在戰場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其實,腓特烈二世若是能擁有一支同等規模且全部由普魯士人組成的軍隊,那他完全可以避免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的幾場失敗,因為那些失敗,並非是因為作為指揮官的他不夠勇敢和睿智,而是軍隊中的外國人不願為其拼命。
路易的法軍除近衛凡爾賽旅之外,全部使用了法蘭西人,所以他並不知道“普魯士軍隊並非全部是普魯士人”之事。而在歐洲,除了法蘭西,也就只有俄羅斯、瑞典等國做到了完全由本國人組成軍隊一事。不列顛在北美平叛時更倚重jīng銳的黑森僱傭軍,奧地利原本就是一個多民族聯合國家,故而他們兩國的軍隊在嚴格意義上也不能算是單一成分。
布倫瑞克公爵之所以會做出繞一條遠路、由最北面南下至維森塔爾的決定,一來是因為他過於重視維森塔爾,並太過忠實既定戰略,二來是因為他過於輕敵。
“法蘭西國王路易?奧古斯特”,這個名字在巴黎被過於神化,因為巴黎人愛戴他們的國王。但是,在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內,路易作為“國王”的身份比作為“將軍”的身份更為有名,甚至因為他以往的敵人——科西嘉、巴爾聯盟、薩丁尼亞、荷蘭都是小國,導致“將軍”的身份被諸如腓特烈二世等普魯士軍隊將領完全忘卻,轉而因法蘭西國王的sī生活實在是太過jīng彩,故而這些人sī下里反而以“chuáng上將軍”、“nv人們的元帥”對其進行諷刺。
布倫瑞克公爵作為成名已久的普魯士將領,也免不了因昔日的戰績而輕視一切他所不認同的將領,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他在戰役之前,根本不認為法軍會對距離戰場有些距離的維森塔爾感興趣,故而也就làng費了許多時間。
不僅如此,當法軍的偵察兵發現普魯士軍的時候,布倫瑞克公爵的偵察兵也告訴了他法軍正在維森塔爾。他雖然對此有些驚訝,但在聽聞法軍只有六千餘步兵和一些火炮後,卻又大意了起來。
他以為法軍只有這些人,卻不知道在樹林和山後,偵察兵無法看見之處,還有輕步兵和騎兵。不過,作為一名成名已久的普魯士將領,他仍然深知數量不是決定戰果的唯一因素這一點,故而便做出了分兵迂迴的戰略。
因聽說法軍步兵佈陣與山丘北坡,加之偵察兵看到了法蘭西王旗,故而他決定了在法蘭西人看不見的地方,悄悄迂迴至南方,由無人區域進行突襲。為求一擊得手,他還派了一支六七千人的部隊先由北面進攻,任務是與法軍步兵主力纏鬥。然而,這一戰略達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