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號耄之年的老太太,她手裡拿著一個電飯煲鍋底正用清澈的山泉淘米。
“兩位香客從哪裡來?”
“玉川縣城”方誠躬身行禮。
“是來上香還是還願?”
“我是來求道的”
“那就是來上香的咯,進門左轉”老太太頭也不抬。
方誠便與肖景玉一前一後走進了廟門。
這間山廟並不大,大約三十平米,卻分隔著三個房間,左邊供著彩陶澆築的觀世音娘娘,右邊則是黃泥塑形本地神十四娘娘,正中央的大廳卻是供著九天玄女娘孃的金身(鍍銅像)。
顯然,這幾位娘娘的法身都是來自於不同的信眾贈與,這意味著本地的信眾為多神論泛信仰者,否則幾位娘娘只怕無法和平共處一室。
第十三章 信仰
“我們拜哪一個?”肖景玉果然問了一句大部分香客都會問的問題。
“老婆婆說左轉,那當然是觀音娘娘”方誠指了指彩陶觀音身。
“觀音不是求子的麼?”肖景玉有些尷尬地問道。
“拯救萬民於水火,渡盡苦海觀自在,娘娘可不只是送子而已”方誠解釋著他的神職範圍。
“我還以為,她把我們當成了夫妻……”
然後,肖景玉便注意到方誠做了個奇怪的動作。
他拿起一把香燭,統統點燃了,貢而不拜,只是靜靜地看著燭火漸漸燃燒。
“你不許願麼?”肖景玉詫異地看著他。
“我的願望,他無法滿足,所以才沒必要許願啊”方誠理所當然地回應道。
這些地球上虛構的神受限於民眾的想象力和時代侷限,大多數都是屬於功利性質的,因為有相應的需求所以才誕生了相應的神,每一位神靈都直接對映著凡人們的信仰和期望。
肖景玉頗為無語,她大概是無法理解方誠的心情。
從他手裡接過一束香,肖景玉三拜之後放才將燃香插在了雕塑前的香爐之中。
此時此刻,她虔誠地許下了一個願望,不求結果只為了遵循自我、映照本心。
上完香兩人便走出了廟宇,卻發現那位老婆婆已然不見行蹤。
“咦,剛剛還在這的”
“她已經下山挑水去了”方誠在山腰上的小路上便看見了那位老太太,她正拎著一隻木桶,慢悠悠地朝著水潭所在的地方走去,好似一位悠閒的山神。
“那我們去幫幫忙?”肖景玉總是如此的熱心腸。
“那是她的修行”方誠搖了搖頭“這位老婆婆看起來在廟裡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你又能幫她幾次?”
“老人家怪可憐的,待會我們多留點錢吧”
“嗯,一般無兒無女侍奉在身邊才會選擇苦守這座廟宇吧,與世隔絕、怡然自得。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少信神靈了,廟裡的香火遲早有一天會斷絕吧。”方誠早已看透了一切。
華夏國內雖然不限制信仰,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水準的普及,落後的信仰遲早有一天會被科技所取締。
只是不知道,這位老婆婆餘生枯守著這樣一座日漸衰敗的廟宇又有何意義。
也許有一天,她再也等不到香客了,廟中的長明燈遲早有一天會熄滅,而這種神明的文化傳承也會隨之消失於歷史之中,漸漸淡化成一個可有可無的文化印記。
世界上無法長生的道統大抵如此,逐漸被歲月所侵蝕,最終湮滅於時光長河。
任你風華絕代,逍遙世間;到頭來不過一坡黃土,唯有地仙永恆。
這一刻,方誠仿若看見了陳彥青正站在時光長河之外,俯瞰著過去和未來,而名為“凡人”的蟲子隨波追流,不斷在死亡中重生,最終又歸於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