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禎在震驚過後知道陳恪為何這麼做了,他果然要做些事,但這事做得太狠了,將自己的所有後路都給封死,連劉太后都感嘆,“他沒必要這麼做,我娘倆又沒疑他。”
劉太后此話有因,“殺俘不祥”,自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後,這句話人盡皆知。
陳恪不會不知道這句話,但他就這麼幹了。
於是劉太后的態度變了,感嘆一聲表達自己的態度,她沒懷疑過陳恪的忠心。
對劉太后的這個態度李禎不敢說什麼,只疑惑群臣的態度,他們一言不發,連聞風就彈劾的梁堅梁御史都緊閉雙唇絕不說話。
而譚遠忠、尚善治、曹穆三大閣臣卻好像輕舒一口氣,凝重的表情輕鬆下來。
看見三大閣臣的表情,李禎明白他們的心理,陳恪自毀名聲,讓所有的朝臣都鬆了一口氣,就不想追究陳恪了,上虞縣令、守備和那些倭寇死得其所,陳恪再無入閣的可能了。
於是今早的朝會很輕鬆,李禎肯定,試探性地問一聲:“陳恪有功,如何獎賞?”
聽到這個問題大家有話說了,包拯出班奏道:“陳恪大功,應封開國侯。”
梁堅立刻出班反對,“陳恪殺俘,不應封侯,可賞賜土地金銀。”
他倆的態度代表兩種意見,爭執中范仲淹說句話:“陳恪若不封侯,必然參加會試。”
這話讓爭執的雙方立刻靜了下來。
包拯不說話了,而梁堅無奈地說道:“那就封侯吧。”
他算的清楚,陳恪參加會試,考個榜眼都讓人懷疑主考官作弊,狀元之位必須是他的。
但這是小事,陳恪詭計多端,施展一計兩計三四計的謀略,過幾年讓人們忘記殺俘的事,加上金榜題名,以後萬一成為宰相呢?
梁堅絕對不想讓陳恪成為宰相,杜絕一切可能。
而朝中的絕大多數朝臣也都不想讓他成為宰相,他還是去當侯爺吧。
侯爺是勳貴,雖然在功名上沒有限制,但陳恪受封后還去參加會試就真不要臉了。
梁堅打賭,“陳恪一定要臉。”
眾朝臣也打賭,“陳恪肯定要臉。”
要臉的陳恪不去參加會試,不能金榜題名就不能擔任宰相,連參知政事的職位都不能染指,六部也不要想了,再有殺俘的劣跡,連樞密院和太尉府都去不了。
眾臣打定主意,堅決不肯彈劾陳恪,一致同意給他封侯,讓他一步到位,再讓他以後無路可走。
他們沒意見了,可三大閣臣還沒說話。
李禎轉向三大閣臣。
曹穆說道:“以陳恪之功可封國公,但其殺俘有過,可封開國侯。”
然後是尚善治說話:“陳恪確實有過,開國侯也有些高了,顯不出懲治的態度。”
於是譚遠忠做出結論,“封開國郡侯吧。”
這個爵位比開國侯低半級,為從三品。
所以李禎不滿意,朗聲說道:“陳恪首功於律國定軍城,再功於我國秦關城,又功於西北戰事...”
說到這他頓住,不想將救駕之功說出來,大家意會。
於是譚遠忠再說:“陳恪的功勞可封國公,但殺俘有過,還是開國侯吧。”
宰相的再次發言讓李禎滿意了,朗聲說道:“請太后懿旨、下聖旨,封陳恪為興侯,任觀文殿直學士。”
李禎不用轉身請示劉太后,直接下達了旨意。
這段時間劉太后發出了歸政的訊號,她不願上朝,理由是天氣太冷。
可朝臣們得到小道訊息,劉太后迷上一種叫太極操的運動,每天都與曹皇后一起運動,還要研究一番。
據傳,李禎也很喜歡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