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還不是馮承乾最關注的事情。
在此之前,發生了一件與馮承乾有關,甚至可以說是馮承乾一手引發的大事,即日本向英國訂購戰艦。
經過近一年的談判,英國與日本達成協議,由英國提供貸款,為日本建造四艘鐵甲艦。
日本,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國家。
只是,日本不像俄國,有廣袤的國土、眾多的人口與豐富的資源。可以說,日本的野心與實力極不相稱。
促成此事的,正是沙皇一意孤行。
最初的時候,英國不想做虧本買賣,畢竟給日本發放貸款,等於是在賭博,不見得能夠收回來。精明的英國人早就看了出來,日本積極擴充海軍,絕對不是為了本土防衛,而是要在遠東地區大幹一番。頭腦再簡單的人都想得到,日本與大清遲早會幹上一場,但是沒人知道誰會是最後的勝者。如果日本戰敗,那麼英國提供的貸款將全部泡湯,別說連本帶利全部收回來,恐怕連本金都得賠進去。
英國的資本家很精明,自然不想做賠本買賣。
直到傳出沙皇決定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訊息,英國當局才改變初衷,認識到扶持日本的重要性。
在遠東地區,英國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大清積弱積貧,還以天朝自居,定然不會跟英國聯手遏制俄國。
那麼,正在快速發展壯大的日本,成為英國在遠東地區結盟的唯一物件。
只是,此時的日本還不夠強大。
在與英國簽署了貸款購艦協議之後,日本的外交官專程來到柏林,提出從帝國採購幾艘戰艦,而且希望帝國同樣能夠提供貸款。
之前,日本也從德國採購過戰艦,比如建造“定遠”艦的伏爾鏗造船廠就為日本建造過一艘小型軍艦。問題是,帝國財政本來就捉襟見肘,而且帝國海軍也在擴充規模,不可能為日本提供貸款。
馮承乾一直在關注這件事,也早就料到日本會向帝國求援。
為此,馮承乾提前做好了準備,即在日本外交官來到柏林之前就向腓特烈三世遞交了海軍五年發展規劃。
此舉,等於吸收了帝國的多餘資本,讓帝國銀行家無法為日本提供貸款。
馮承乾沒有直接反對為日本提供貸款、幫助日本建造戰艦,畢竟這麼做會讓腓特烈三世懷疑他的忠誠度。
在馮承乾的暗中干預下,日本外交官非常失望的離開了柏林。
在歐洲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號角吹響之前,遠東地區的海軍軍備競賽就開始了,而且更加激烈。
軍備競賽的直接結果,就是一場大規模戰爭。
雖然歷史已經改變,但是本質上的東西並不會改變,比如由日本的擴張野心所引發的日清戰爭。
按照馮承乾的估計,日清戰爭,也就是他熟知的中日甲午戰爭肯定會爆發。
如果以雙方海軍艦隊的擴充速度為準,那麼這場戰爭將在一八九五年前後爆發,因為到這個時候,日本與大清的海軍實力都將達到巔峰,而且日本的國力已經不足以繼續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了。
在經濟被軍備競賽拖垮之前,日本肯定會發動戰爭。
這將是蒸汽時代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也將是一場劃時代的海戰。這場海戰,不但會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還將改變海軍的發展方向。
當時,馮承乾也十分矛盾。
在內心裡,他並不希望日本取勝,因為這會給他熱愛的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可是他非常清楚,正是這場戰爭為腐朽的大清王朝挖掘了墳墓,最終葬送了這個極端落後、極端腐敗的帝國。
如果大清沒有在這場戰爭中戰敗,也許還能殘喘幾十年。
讓腐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