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要的不是勞累過度,積勞成疾的解釋。
他要的是好人本該長壽百歲的,他要的是母親的補償。
風雲覺得在荀子的第三個天道制約人的因素之外,還有第四個,第五個,但他暫時沒有清晰的概念。
大概就是人倫,禮法。
更多的就可能真的需要天道補償的無辜。
慢慢的,他覺得這道理或補償,有一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會提供給他。
或者家庭內不察覺的惡,傷害了家庭成員。
道德的傷,比物質貧乏更可怕。
精神決定人類文明內人類自身和物質的存在。
一個如何思想,決定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他給身邊的人,給社會帶來貢獻還是損害。
一個如何思想,決定他如何裝修自己的房子,建造自己的庭院,開發什麼樣的產品,改變什麼樣的生活,締造什麼樣的世界。
荀子的天行有常,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根本,人們開始尋找建立千秋萬代基業的秘訣;
如果天行無常,人類就失去了生存的契機。
天道與人倫的契合,卻都是探索性的話題。
後來清朝的曾國藩寫《聖哲畫像記》,道出32位先學,其用意也是探求,而不是定論:
文周孔孟,
班馬左莊,
葛陸範馬,
周程朱張,
韓柳歐曾,
李杜蘇黃,
許鄭杜馬,
顧秦姚王;
曾國藩說的32位先學是: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軻、班固、司馬遷、左丘明、莊周。諸葛亮、陸贄、范仲淹、司馬光、周敦頤、程顥和程頤、朱熹、張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許慎、鄭玄、杜佑、馬端臨,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
,!
對這三十二位聖哲,應陳設祭禮,焚香奉祀。
好像在我們上面,監臨我們。
又好像在我們身旁,供我們就教。
曾國潘在這裡沒有直言天行有常,但聖哲畫像的意義,表明的就是裡面有天道。
暗含天道可循之意。
風雲也感受到,既然天行有常,則人間有正道。
江湖血雨腥風,則尋天理而避之。
後來的天理與人慾之爭,就是關係人類福祉的爭論;
個性張揚的時代,除了人性的美感,還要思考個性張揚是否是接近天理。
風雲滅不了自己的心魔,風雲認為如今心魔就是人慾。
但按樸西所說,心魔也可能是天理。
這也是一個矛盾。
如果心魔是天行有常的存在,那風雲不可能戰勝心魔,只能共處。
儘管有人沒有心魔,但不代表心魔就不是有常的事物。
風雲定位自己是修道之人,而自己境界的提升和未來的結局,在於自己的道心。
心魔,是道心的考驗。
自己或是機緣不好,或是祖上的繼承,或是本性的迷失,或是其它原因導致自己道心不穩,讓自己的人生進入危險的境地。
外面看,比起普通人,已經很好了。
但公平的講,能力多大,就應該做多大的事情。
沒有人會拿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比貢獻;
比較的基點就是按自己的能力,是否已經做到最好了。
如何遭遇的心魔,或許沒有答案;
戰勝心魔,肯定是有辦法的。
有常的事情,不等於無解。
自己的屢屢失敗,讓未來變得如深夜睡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