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繼續抱怨:“下了書房,問起功課,瞎三話四,差不多就是‘一問三不知’了,你們說說,這麼下去,可怎麼好?”
皇帝在弘德殿“上學”,“總司弘德殿稽查”的是醇王,承認“聖學”有問題,就是指責醇王的差使辦得有問題。
一時間大家都有點不大好接這個嘴。
關卓凡卻知道,慈禧確實是對小皇帝的功課頭疼,倒不是藉此對醇王表示什麼不滿。只是御姐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提這個事,他一時間還沒想明白。
小皇帝的功課為什麼不好,關卓凡比慈禧這個當媽的更清楚一些。
這個其實真怪不到醇王頭上。
醇王這個“總司弘德殿稽查”,能夠“稽查”的,不過是一些小皇帝的飲食、筆硯、書包這種瑣碎的事情。
小皇帝的功課不好,說到底是師傅“不好”;而皇帝的師傅的選擇,還輪不到年輕的醇王說話。
小皇帝的師傅,主要是兩位,一位倭仁,一位徐桐。
在關卓凡看來,這兩位師傅,都選得莫名其妙。
倭仁理學大家,“學問”自然是好的。可倭仁為人,極其古板,他那張臉,沒人知道笑起來是什麼模樣。同僚們不曉得,可憐小皇帝也不曉得。
倭仁授課,學生雖然是皇帝,但他從來不假辭色。皇帝學不好,他的臉色愈加難看;學得好,從不褒揚。
小皇帝見到他,就怕,就煩,這個學,怎麼上得好?
偏偏倭仁講得是《尚書》,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叫他在這詰屈聱牙的文字和典故中打轉,怎能不暈?
關卓凡想,別說小皇帝了,換了老子,一樣學不好啊。
至於徐桐,前文說過了,依附倭仁,以理學裝點道貌,不好說他是偽君子,但真實的學問是很有限的。肚子裡的貨色,不過一部《太上感應篇》,一部《了凡四訓》。整天捧著一部《袁了凡功過格》,填填寫寫,叫人好笑好氣。
正途的儒宗翰林一向是瞧徐桐不起的,可他居然因為倭仁的關係,當上了皇帝的師傅,真正是欺負兩個御姐沒文化!
*(未完待續。。)
第五十九章 最長的一天
徐桐講《大學》,《中庸》,一樣是煩死人不償命的東西。
除了倭仁、徐桐兩位,還有教“國語”的“諳達”。對於滿語這種處於“殭屍”狀態、滿洲貴族之間都不使用的語言,小皇帝能有興趣學嗎?
偏偏中國曆代王朝,以清朝對皇帝和皇子的教育最為嚴格。
拿小皇帝來說,每天卯初——早上五點起身,卯正——早上六點上書房,十歲不到的孩子,大冬天的從被窩裡撈起來,不容一絲假借。除了中午回宮進膳,有半個時辰的空閒,一直到午後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功課才完。
清制,皇帝、皇子“上書房”的時候,師傅權威最重,其他的人,包括太后、皇帝,都不能干涉。如果師傅不放學,全世界只好一起陪著等。以致常常有這種情況發生:已經過了飯點,師傅還在那裡長篇大論,慈安、慈禧兩個太后,只好餓著肚子等小皇帝下學,然後才能傳膳。
這種教育制度,如果不考慮小孩子的承受能力,本來是要點個“贊”的,可是——教的都是些什麼東東嘛!
這就是清末對於皇帝的教育:花最大的氣力,教最沒有用的東西。
小皇帝的痛苦可想而知。
不是“不學好”,實在是“學不好”。
慈禧抱怨小皇帝的功課,其他軍機大臣可以暫時不說話,關卓凡身為軍機領班,不可以不說話。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