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獻忠攻破成都之後,據傳運蜀王府的金銀,就用了數千船隻,運了整整三個月。
這樣的一個吝嗇的蜀王,在劭捷春陷入困境之時沒有拿出一兩銀子,一斗糧食幫助他,卻在他被捕後為其求情。
史書中說劭捷春治蜀採取惠民政策,這惠的到底是哪個民?
反正朱由哲不相信他惠的是那些窮苦百姓。
而這樣一個巡撫,不為普通百姓做主,卻為宗室、鄉紳謀利,還依舊能在後世史書中留下好名聲。
說到底,就是輿論掌握在那些富戶和鄉紳手裡。
想要改變這種風氣就得把輿論從這些人手中奪回來,用傅山創辦大明日報就是這個目的。
但只在京師還遠遠不夠,得在南京,得在江南,在東林黨、還有其他各黨的老巢來辦。
但用誰是個問題。
明末三大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是人才,他們的思想也各有不少可取之處。
但問題是這三人。
顧炎武和黃宗羲都是復社成員,和東林黨人都牽涉甚深。而王夫之,他的著作著重於經意和詩歌。
簡單說,王夫之的思想對後世研究華夏文化有很大用處,是個大師級的人物。但少有涉及實事,對亂世沒有太大用處。
黃宗羲和顧炎武兩個則比較講究經世致用。
顧炎武說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曠世名言。強調士大夫應該知恥,同時在經濟學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明亡之後,顧炎武獨身北往,走遍大半個中國。
中間,他不但沒有陷入缺銀子的困境,反而可以拿出幾千兩銀子資助他的兩個外甥,可謂富有至極。
而黃宗羲更厲害,提出重視學校的作用,以學校取士代替科舉取士,使治天下之人具皆出自學校。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限制君權,實行君主立憲。
提出“工商皆本”,提倡“廢金銀”和“通錢鈔”,以及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主張。
同時,黃宗羲還提倡均田、齊稅等。
但由於其出身鄉紳原因,黃宗羲並不反對井田制。
三人之中,朱由哲最喜歡的是黃宗羲,感覺他是超越時代的存在,而他與東林黨的牽涉最深。
黃宗羲他父親就是東林黨人,因為彈劾魏忠賢而被捕入獄,最後在獄中遭受酷刑而死。
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上吊、崔呈秀被殺,刑部會審魏忠賢五彪之二的許顯純、崔應元。
黃宗羲作為被害人的家屬出庭對證,而他卻在袖中暗藏鐵錐。當眾刺傷許顯純,痛打崔應元,更是拔了他的鬍鬚帶回去以祭奠其父的在天之靈。
當時的黃宗羲只有十八歲。
能在刑部大堂這麼做已是很神奇了,關鍵是當時沒人阻止,事後更沒有人追究他的任何罪過。
連崇禎皇帝事後也只能感慨一聲,“忠臣孤子”。
這就表明有人在幫他,而且勢力還不小。
除了東林黨人,還能有誰。
最初,朱由哲招了那麼多人入京,唯獨沒有招黃宗羲就是因為這個。
現在東林黨勢力太大了,遍及整個朝堂,朱由哲不想為自己增添麻煩。
而且,目前最重要的是穩住局面,需要的是將才,黃宗羲這樣的可供改革的人才倒沒那麼著急。
但是由秦良玉想到了劭捷春,朱由哲突然又感覺這天下留給自己的時間似乎並不多。
猶豫了片刻,朱由哲提筆在紙上寫了兩道任命。
設戶部上海清吏司,專職海貿事宜,直屬內閣。任命顧炎武為戶部主事,正六品,前往上海協助魯王朱以海開海貿。
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