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看著最新反饋的資料,不由的感到震驚。對光線的絕對反射、表面維持絕對零度!
這說明氫原子已經被完全鎖死,無法組合成分子,不能進行分子層面的運動,所以沒有任何溫度!
能夠對光線進行絕對的反射,光線也是電磁波,那就是說能夠遮蔽一切電磁波。
這不是正好符合了核聚變電池的材料特性嗎?如果它能導電,那簡直就太完美了。
“后土,更改探測指令,將晶體與岩石一同取樣”!
既然這塊晶體無法取樣,那就連同它附著的岩石一起打包帶走,拿回來慢慢研究。
又是煎熬的三個小時過去,最新的資料再次返回。
探測器按照陸平的指令,將那塊岩石切割取樣,收入了探測器內部。探測器執行了自動返回程式。
就在探測器起飛沒多久之後,岩石內的晶體竟然逐漸變得不穩定了,最後化成一股氫氣完全逸散了。
陸平看著這個結果,直接傻眼了!
這是個什麼情況?難道這塊晶體離開木星還會水土不服?
陸平當然不會如此認為,肯定是岩石所在的那個位置,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環境,才能約束氫原子聚合成晶體。
離開了那個環境之後,那個約束條件消失,聚合的晶體結構才會逐漸失去穩定性。最終又變回氫原子,再組合成氫分子,成為氣體消失。
“后土,下達新指令,對那塊岩石周圍的環境做進一步探測。另外,調集木星所有衛星的探測器,全部前往木星表面,尋找相同的晶體樣本”。
木星的衛星很多,隨著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衛星已經近百個。
其中最有名的還是伽利略衛星,也就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這四顆星體。
所以前兩批的探測器,有十幾艘都是圍繞著木星及其衛星,進行探測活動。
之後的幾天時間內,十幾艘探測器紛紛穿過木星的大氣層,登陸木星表面。全力搜尋著類似的晶體結構。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
后土的資料又篩選出一份資料,這份資料的內容和前面那塊晶體的資料比較類似。
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檢測到的晶體,是由氦原子構成。
陸平看完了這份資料,開始歸納總結。
不同的元素,形成了相同的結構,說明這種情況不是個例。
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作用下,將會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探測器將這個氦晶體周圍的環境,仔細探查了一遍。然後按照后土的指令,再次進行取樣。
不出意外,晶體在離開原有的環境之後,將會逐漸變得不穩定。最終化作氦氣揮發掉了。
陸平將這兩組資料仔細的對比之後,終於發現了它們的一些相同特性。
除了那些理化特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們所在的環境,都處於一個強力的磁場之中。
陸平迅速開啟分析軟體,將晶體周圍的環境引數輸入其中,然後投入不同的原子開始模擬變化。
在模擬軟體中,被投入的原子在強力的磁場束縛下,逐漸被鎖死。無法形成分子,從而沒有了任何運動。
所以聚合在一起形成晶體結構,所有理化特性都具備各向同性。
這種晶體結構的外觀特性,類似金屬,但是又比已知的任何金屬理化效能都要高出無數倍。
無法透過外力、高溫、甚至核爆炸將其結構摧毀。但是要摧毀也很簡單,那就是想辦法除掉鎖死原子的磁力場。
如果這個磁力場是從晶體內部發生的,那就近乎成了無解的問題。
這個形成機制,有些類似於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形成,只是磁力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