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的小型氫彈。
核電站是依靠強大的外殼還有熱交換,將反應堆的能量傳遞走。
小型的反應堆要做成蓄電池那麼大,當然是行動式的移動電源。
不可能有複雜的結構和輔助系統,那麼電池本身就得能抗住核聚變的衝擊。
根據人類的技術積累,最有可能的材料就是超導材料。
可是已知的超導材料,其各種臨界值(包括臨界溫度、臨界磁場、臨界電流)都還達不到這個要求。
任意一個臨界值超標,超導材料的超導特性就會不穩定,這將是極大的安全隱患。
陸平現在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沿著這條路硬著頭皮往下走。
基地的建設任務交給后土之後,如今的主要任務是提升機器人的數量,和以及大量的製造採礦裝置。為將來的赤道基地建設做準備。
陸平與胡麗青帶著三個機器人,則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尋求材料學的突破。
首先就得補充材料學的理論知識,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這個過程陸平和胡麗青廢寢忘食,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反觀仿生機器人,將相關資料下載之後,直接就全盤接收了。效率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接下來就是按照以前的資料,製造各種超導材料,進行各種試驗,尋求提高相關效能的方向。
陸平和胡麗青端坐在一個密比的實驗室中,實驗室中心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水箱。水箱裡面注滿了未知液體,裡面有一個真空的實驗臺。
實驗臺上固定著一塊材料,材料的四周有四個噴嘴,噴嘴連線著著一些導線。
“1#樣品,第一次耐高溫試驗,注意記錄資料,啟動倒計時5、4、3、2、1開始”。
胡麗青看下按鈕,四個噴嘴之中立即釋放出一道紫光,向著材料表面激射而去。
“鐳射溫度1000攝氏度,材料穩定”!盤古坐在一旁的檢測儀器前,監測著資料。
“將溫度提高10%”。
“材料穩定”!
“溫度再提高10%”
……
“報告資料”!
“目前溫度攝氏度,材料出現明顯的軟化”!
“停止試驗”!
胡麗青按下停止開關,幾人向著實驗臺看去,裡面的材料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塑性變形。
陸平內心暗歎,這才到一萬攝氏度,材料就承受不住了,與目標溫度差了將近一萬倍啊!
“調整裝置,更換2#樣品,半個小時後進行第二次試驗”。
……
“38#樣品,第一次耐高溫試驗,注意記錄資料,啟動倒計時5、4、3、2、1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