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原子的表面,都被製造者刻畫了無數的積體電路,還附帶了很多微觀的機械部件。
這些材料的本質,是一種微觀的機器人。
這項技術難嗎?
對人類來說也不算難。
奈米級別的晶片,人類100多年前就能夠製造,只是沒有將這項技術延伸到其他領域。
如今人類的晶片技術,早已進入了光子晶片的時代,奈米光刻技術都被拋棄了。
沒想到人類淘汰多年的工藝,竟然被代言人應用到了機器人領域,並研發出瞭如此先進、實用的航天材料。
這些機器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還具備很多功能。
常規狀態下,它們就像普通的材料一樣,可以聚合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
而且這種物質,具備很強的超導特性。
一旦被打破了宏觀的物質結構,它們就會自行分解成無數的微觀機器人,然後自行進行修復。
這種機器人單獨拎出來,肉眼都無法發現它的存在。
陸平將這種機器人命名為奈米光刻機器人。
人類已經摒棄這項技術近百年了,陸平即便發現了這一製造原理,也沒辦法短時間內複製這項技術。
大量製作這樣的材料,無疑得重拾這項技術,並針對相關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拓展。
要達到工業應用階段,沒有一定的時間經驗積累,怕是很難達到代理人如今的高度。
陸平倒也不著急實現工業化生產。
如今知道了對方的材料特性,想要找到針對的剋制手段,那就好辦的多了。
想要讓這種微觀的機器人失去“活性”,只需要破壞其內部的電路或者元器件就可以做到。
這樣的方法就很多了。
微觀機器人並不是絕對的超導材料,可以針對超導材料的臨界屬性,研發針對性的武器。
比如,給自己的武器增加超強的電流、超強的電磁場、或者製造超高的溫度。
在破壞宏觀形態之後,就會讓機器人失去超導特性,從而將其內部的電路破壞掉。
微觀機器人就會失去“活性”,變成普通材料,沒辦法進行自我修復了。
陸平的戰艦使用的核聚變為能源,這樣就限定了其攻擊手段所能達到的溫度上限。
而超強的磁場,在一定範圍內,攻擊對方的同時,在混亂的戰場上,也容易誤傷自己的戰艦。
陸平最終決定,還是使用超強的電流,來對微觀機器人進行電擊穿。
電是可以儲存的,理論上只要材料過關,想要多高的電流都可以做到。
更何況,陸平還掌握夸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說,自身就具備絕對的超導特性。
再加上陸平獨有的無線輸電技術,用來對付奈米光刻機器人,簡直就是對方的天敵。
陸平很快就測試出了奈米光刻機器人的臨界電流值,並設計出了一種無線輸電裝置。
隨後就對自己的艦隊進行了小規模的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