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將比鄰星c和比鄰星d這兩個星球,打造成兩顆戰星。
安裝上行星發動機矩陣,構建星球防護罩,在地表建設大量的對空武器。
倚靠星球自身龐大的體量,進行全面的軍事化改造。這樣的星球號稱行星戰星。
其戰略威懾性堪比一支數百萬的星際艦隊!
只要星球防護罩不被攻破,那麼它就是一艘永不沉沒的太空母艦!
陸平帶領眾人,依靠後土的輔助,很快就完成了改造方案。
星際艦隊的建造進度已經完成了80%,如今處於收尾階段,剩餘工作都在太空船塢進行。
地面的工程機械和生產基地處於閒置狀態,正好可以投入新的改造計劃中。
沉寂已久的兩顆行星上,機械的轟鳴聲再次響起。
無數的機械軍團和工程裝置開動起來,形成一股股鋼鐵洪流,奔向各地不分晝夜進行初步建設。
具體的建造方案,得等到陸平將設計完善以後,才能全面展開。
行星打造成可以移動的戰星,恆星也得利用起來。
以二級文明的實力,還沒辦法驅動恆星移動。不過,在其表面建造一些設施還是能夠做到的。
陸平打算在三顆恆星的光球層與輻射區之間,建造大量的超能粒子炮。
這些武器的能量直接來源於恆星自身,陸平建造的粒子炮只相當於一個增壓泵。
這個泵會將恆星內部高能粒子匯聚起來,然後像水炮一樣發射出去。
這樣的粒子炮構造簡單,威力巨大。而且還可以做成移動式的,在恆星內部自由穿梭,同時也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這個設想靈感,來自於人類之前的一個著名理論:戴森球理論。
戴森球理論比較籠統,是對二級文明能量使用的一種設想。
該設想認為,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對能源的需求必定會恆定地增長。
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其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
此時就有必要建立環繞太陽的殼狀軌道結構,以便用來收集太陽輸出的全部能源。
簡單的形容一下,就是在太陽的表面,建立一個大罩子,將太陽包裹起來。用來收集太陽所有的輻射能量。
太陽作為一個超級核聚變反應堆,時刻都在向外輻射大量的能量。
而太陽系內各大行星加在一起,能夠接收的能量,不到其輻射量的億分之一!
可想而知,那些平白輻射到太空的能量,是何等級的天文數字!
建立戴森球,以人類目前的科技完全可以做到。
不過人類目前的人口稀少,對能源的要求量遠遠達不到那個數量級。
而且建設戴森球絕對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大型工程,現在的人類文明正在埋頭髮展,不值得將精力放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之上。
陸平借鑑這個理論,構想了一種簡化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