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引力是陸平提出的最新假設,想要證明它的存在非常不容易。
即便這種空間引力真實存在,身在空間之中的個體,永遠無法觀察到所在空間的運動狀態。
因為空間無形物質,在它運動的同時,一切宏觀物質都會一起運動。這就會造成可觀察的一切事物,仍然保持著觀察之前的運動狀態。
觀察行為發生之前宏觀物質的運動狀態,自身就已經疊加了空間的運動,因此觀察前後就無法加以區別。
想要觀察這種運動,也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找一個參照物。這個參照物必須脫離多維本宇宙,然後再來觀察各維度空間與其位置的變化關係。
五維日晷的那種觀測方法,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能為力。
那麼能不能脫離這種觀察,直接探測空間引力的存在呢?如果可以,是否意味著可以掌握這種引力,對空間的運轉進行人工干預,從而實現讓物質憑空消失?
在那個幸運的蘋果砸中牛頓之前,人類並不知道萬有引力的概念,但是不影響人們造出風箏、竄天猴之類,能夠克服萬有引力的實用物品。
古人可以做到,今人憑什麼不行?
搞不懂空間引力的原理,但可以找到它的一些外在表現特性,利用這些特性照樣可以大有所為。
宏觀物質的相互運動關係,以及空間引力的存在形式,脫離空間之後,它們共同的外在表現,就是物質的相互運動以及萬有引力。
把這個關係反推到空間的運動關係來看,以五維本宇宙為例:
它的剖面是四維宇宙,四維宇宙的剖面是三維宇宙,為了形象的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統一做降維處理。
把五維本宇宙降維成三維宇宙,那麼對應的四維宇宙就成了二維,三維宇宙就成了一維。
現在就不那麼抽象,我們得到了一個三維的球體空間,那些二維空間就是它的每一個剖面,一維空間就是它的每一條線。
那它是什麼,可以直接理解為我們的三維本宇宙。三維本宇宙自身繞著誰在運動,暫且不論。現在來看它的內部:
行星、恆星、河系、星系群、星系團、超星團,它們無時無刻都在保持著相互運動關係。
除了這些可見的運動關係之外,它們還伴隨著空間的膨脹,保持著不同的空間膨脹運動。
總結為:自轉、公轉、空間漂移。
在沒有掌握空間膨脹係數之前,人類就可以利用星球發動機,改變某個行星或者恆星的運動軌跡。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被移動的星球其空間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其空間運動是和其所在的空間保持相對靜止的,這個變化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把這種運動狀態升維,是不是意味著,也可以利用類似的辦法將某一區域的空間,剝離自己所在的維度。
這不就是空間切割嗎?
不急,如果在剝離的同時再利用其他方法,讓空間內的物質(多維幾何)改變其幾何結構,是不是就能摧毀宏觀物質。
這不就是空間堙滅嗎?
空間切割和空間堙滅都是從空間能量的層次,打破目標空間的結構。現在陸平需要的是一種,更加巧妙的辦法,直接從維度波動的層次去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直接改變空間引力的作用方向,讓對應的空間發生運動改變。
再把視野拉回三維宇宙,以太陽系為例。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在地球公轉的每一個瞬時,自身都會在公轉軌道的切線方向,產生一個瞬時線速度。這是公轉的離心力造成的。
如果把地球的公轉按照時間單位做無窮分解,它公轉的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看做是圍繞太陽質心的單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