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之間的距離,在太空尺度來說,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以光速計算的話,從地球到月亮只需要一秒多就能到達。
地球號的理論最高速度是30%光速,全速行進的話只需要不到5秒就可以跨越地月。
當然,這只是理論而言,並不是實際情況。
飛船的啟動有個加速過程,還得考慮到人體的承受極限,加速度不能過快。
鄰近月球前還得進行減速,讓飛船的飛行速度和軌跡能夠和月球保持同步。
因此地球號耗費了兩個小時,調整軌道和速度,終於停在了月球的同步軌道上。
雖然月球引力很小,但是月球表面沒有適合飛船起降的發射平臺,這就造成了地球號並不能在月球著陸。
這也讓陸平產生了改造地球號的一些想法,給飛船加裝幾個可以摺疊的多功能起落架。
遇見一些無人星球,就可以直接降落在星球表面休整。利用飛船上裝載的各種裝置,就可以更方便的採集物資,製造裝備等等。
當然,現在並不具備這個條件,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在月球上採集足夠多的核燃料。
由於月球的質量小引力小,因此月球外圍物質稀薄,月面以外的物質接近於無。
太陽光可以毫無阻礙的直射月球表面,幾十億年下來,月球的表面堆積了大量的氘和氚以及氦3。
這是太陽內部的氫原子聚變反應,產生的氫的同位素和氦元素的同位素,隨著太陽風落在了月球的表面。
當然地球上也有這些物質。
由於地球擁有磁場和大氣層,所以能夠達到地球表面的這些聚變物質就非常少,大部分存在於海水之中。
海水中大約每6500個氫原子中就有一個氘原子,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5萬億噸。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聚變能相當於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
具體來說,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完全燃燒的能量。
按世界消耗的能量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可以供全人類使用幾百億年。
而且核聚變可以分為好幾代。
第一代反應使用氘和氚原子聚變,生成氦原子。優點是燃料便宜,缺點是會產生中子。中子是具有穿透性的,而且具有輻射性。
第一代反應產生的氦原子收集起來,就可以進行第二代核聚變。
第二代核聚變,使用氚原子和氦3聚變反應。
這個反應本身不產生中子,但其中既然有氘,氘氘反應也會產生中子,只是總量非常非常少。
第三代核聚變,是讓氦3跟氦3反應。這種聚變完全不會產生中子。這個反應堪稱終極的完美聚變。
當然核聚變還有很多其他元素的同位素可以反應,原理都是一樣的。
只是按照現階段來說,月球上既然有大量的氘和氚以及氦3。就沒有必要捨本逐末,浪費其他的貴重金屬了。
現在是2100年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開發已經非常成熟。月球表面也建立了大量的基地。
這些基地最大的任務,便是在月球表面開採核聚變燃料。
人類當然也能夠登月,但是長期駐留的成本實在太大,因此這些基地都是無人基地。
地球號停靠在了月球的背面,因為我國在月球背面建立的基地最多。
陸平此次停靠月球,就是為了取走這些基地採集的核燃料。
由於地球號無法降落,所以這個過程比較麻煩一點。
陸平先是透過中繼衛星,將地球號的主機與月球基地的主機連通,然後給各個基地下達了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