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的模擬實驗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可是卻能夠給小宇宙技術的探索提供一個方向。
畢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架飛機,飛行時間也不過區區12秒鐘,飛行距離也才可憐的36米。可現在人類都已經馳騁星際了,誰敢保證小宇宙就能一步到位呢?
以前科學院也有過類似陸平這樣的理論提出,可現實中要做這樣的試驗,無疑會浪費巨大的資源,而且試驗結果還不能令人滿意。
這樣的試驗擱在以前是不現實的,可現在眼前不就有海量的狂暴能量嗎?
如果拿這些狂暴的黑洞噴射能量去做實驗,不但能讓小宇宙技術取得真實的實驗資料,還能給盟軍解決黑洞爆射帶來的影響,可謂是一舉多得。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科學院和軍方也都同意陸平在這裡建立小宇宙實驗室。畢竟小宇宙技術一旦突破,也能算是一種超越四級文明的科技。
聯盟手中要是能夠有一個小宇宙,不管和守護者鬥到那種地步,都不用擔心被徹底滅亡的下場。
小宇宙是與本三維宇宙獨立並存的關係,它們一起存在於四維宇宙之中。就算是五級文明,想要在廣袤的四維宇宙中找到某個隱藏的小宇宙,估計也沒那麼容易。
陸平在黑洞群外圍,圈定了一個直徑一百光年的區域,作為自己的試驗場。
根據三維空間越大,熵增效應越低的原則,陸平計劃將這100光年的區域全部從三維宇宙切割送入四維空間。
然後保持這個被切割後獨立空間,與三維本宇宙的連通,再把黑洞群狂暴的噴射能量引流送入其中。
以此來驗證小宇宙的技術可行性。
數萬臺專用的空間切割裝置被均勻地佈置成一個球形,陸平發出指令,這些裝置同步啟動,各自沿著球形的表面激發出一道黑色幕布。這是空間被割裂產生的視覺效應。
上萬道幕布持續激發了一年時間,這才相互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球體。
這個時候,被切割的球體空間已經從三維本宇宙消失。它現在進入了四維宇宙之中,成了和三維本宇宙一樣的獨立三維空間。
如果沒有外部的能量加持,它將很快被寂滅成能量態,
然而陸平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這個空間雖然離開了本宇宙,但它在四維空間中沒有空間動能,就無法進行移動。換而言之,它在四維空間的座標,還在原本三維宇宙的投影位置。
而它原本的位置,由於三維宇宙空間張力的擠壓,如今正在快速的癒合。
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在大宇宙強大的空間張力作用下,百億光年的缺口就縮小到只有百餘公里的大小。
這時候大量的補給飛船出現,將提前準備的暗物質輸送到這個缺口內,最終將缺口穩定在100公里大小。
陸平再次發出指令,一個超大功率的空間切割裝置,發出一道直徑一百公里的圓柱形空間切割攻擊,穿過了穩定的缺口,向著四維空間疾馳而去。
在陸平的設想中,這道空間攻擊將會命中那個看不見的流放空間,並在它的表面開鑿出一個直徑百公里大小的缺口。
透過這個缺口就可以和三維本宇宙相連通,然後就可以把黑洞噴射的能量引入其中。
然而令陸平沒想到的是,就在空間攻擊發出的瞬間,大量的寂滅能量就順著剛剛開鑿的缺口湧入三維本宇宙之中。
緊接著從缺口處出現了一個類似空間泡的結構,這個空間泡越來越大並開始不斷的波動,很快就將空間通道向著四周撐開無數倍。
同樣只是幾分鐘的時間,這個空間泡就和三維本宇宙融合成了一體。這個情況超出了陸平之前的資料模擬。
很明顯實驗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