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飛船的移動,曲率泡和空間虹吸效應,讓飛船飛過的空間出現了一個撕裂的軌跡。
這個撕裂的空間軌跡,並不會存在很長時間,就會被空間張力重新癒合。但是空間軌跡癒合的過程中,小宇宙也同步運動了起來。
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這艘不起眼的小飛船,竟然拖動著一個比它大無數倍的三維空間,在兩個不同的空間內極速飛馳。
但是仔細看就會發現,處於平行空間的小宇宙上,此時也出現了一個缺口。強大的空間能量進入小宇宙之後,會被引導到這個缺口向著四維空間噴射,從而抵消四維空間的勢能壓迫,推動小宇宙同步移動。
小飛船並不是拖著小宇宙移動,它移動只是為了與小宇宙保持一致,隨時隨地給小宇宙提供空間能量而已。
這個就是陸平借鑑磁懸浮技術,設計的出的空間能驅動方式。飛船就相當於磁懸浮的軌道。
它和小宇宙之間的連線通道,時時刻刻都在移動。也就是說,飛船無時無刻都開啟著空間切割裝置,無時無刻都在從三維本宇宙轉化空間能量,無時無刻都在向小宇宙提供能量。
它也可以認為是小宇宙的空間引擎,不過這個引擎只提供能量,真正讓小宇宙動起來的,還是這些能量在四維空間反推做功。
現在的小宇宙在四維空間的推進方式,只相當於人類最原始工質推進,靠的是能量的反推驅動小宇宙產生位移。
這種反推驅動的效率是極其低下的,模型中的小宇宙推進的十分緩慢。
理想的狀態是利用空間能讓小宇宙在四維空間內,做到超光速飛行。包括曲率飛行、空間躍遷等等方式。
不過萬事開頭難,陸平這樣設計並不是要這樣實踐。
這個模型只是為了驗證磁懸浮的設想,實現從三維本宇宙向小宇宙輸送能量的可能性而已。他將這種能量輸送方式稱作跨緯度空間驅動。
跨維度空間驅動模型驗證成功,其應用前景絕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三維小宇宙有了穩定持續的外部能量供應,就可以實現很多功能。除了可以機動之外,還能給自己在萬層構建防護,甚至增加對外攻擊能力。
小宇宙是可以移動了,同時也讓陸平展開了新的思考。
小宇宙與三維本宇宙同處於四維空間內,它的移動是基於四維座標系內的移動。
前文說過,四維空間包含了無數的三維空間。三維本宇宙只相當於四維宇宙的一個剖面或者投影,一旦小宇宙在第四個座標軸產生位移,那它就會徹底脫離三維本宇宙。
這種情況下,能量通道被切斷,小宇宙失去了能量供應,就會失去動力永遠停留在某個四維座標上。
如果把這個四維座標做一個切面,對應的就是其他的三維宇宙。也就是說,小宇宙透過第四座標軸到達了其他三維宇宙。
這時候就有了新的問題產生。
小宇宙此時已經沒有了能量供應,它內部的熵增效應將會無限增加,內部的一切包括小宇宙自身,很快就會達到熱平衡狀態,寂滅成無序的中效能量。
想要讓小宇宙保持穩定,就得在小宇宙被寂滅前,與對應的三維宇宙之間開闢空間通道,然後向三維宇宙內投放空間驅動器。
這是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所能實現的穿越平行空間的辦法。這個辦法太麻煩了,穿越的第四座標軸距離,取決於小宇宙的寂滅時間。
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小宇宙不需要從三維空間補充能量,直接從四維空間攝取空間能量,在四維空間內任意馳騁。
不過這需要完成對四維本宇宙幾何中心的測定,測量並計算四維宇宙膨脹係數,原理和人類建立並完善《空間論》的最後一步過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