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根本沒有擊敗三級文明戰艦的實力。
“莫非是守護者再次出現了?”
目前只發現了一塊破損的殘骸,根本無法判斷。
陸平操控著希亞1號,繼續趕往其他目標。又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將個既定目標全部探查完畢。
這些目標中,除去20萬的自然天體之外,剩餘的接近100萬目標,全部都是張友亮艦隊的殘骸。
其中甚至還不乏接近完整的戰艦,陸平將這些殘骸經過模擬組合,大概能拼湊出20萬艘戰艦。
陸平將所有殘骸的座標資訊匯總到一起,在星圖上顯示出來。這些標紅的座標點,形成了一條分佈軌跡。
而這個軌跡明顯是一條逃亡路線。
張友亮的艦隊遭遇了未知強敵,損失了至少20萬艘戰艦,然後逃走了?
艦隊的殘骸總體分佈廣泛,漂浮在離出發點20光年至50光年的星際範圍內。
也就是說在張友亮的艦隊出發後的第二年,他們就遭遇了強敵,然後就指揮著艦隊,與對方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而他們沒有選擇逃回三合星系,也沒有按照陸平設定的航向前進,而是逃往了未知星域。
造成這種局面無外乎兩種情況。
第一, 敵人太強,張友亮等人不覺得三合星系能夠解決對方,因此將敵人引向了未知星域。
第二, 事發突然,張友亮等人慌不擇路,隨意選擇了一個逃亡方向。
陸平更傾向於第一種可能。
原因很簡單,根據殘骸的分佈範圍,可以推斷這場遭遇戰雙方前後追逐了3年時間。
一時慌不擇路還能理解,但是能夠和敵人周旋3年,說明敵人也不具備碾壓的實力。這樣的情況下,難道3年都在慌不擇路嗎?
這種情況倒像是碰到了高階三級文明,雖然沒有被對方絕對碾壓,但是也明白三合星系不是對方的對手。
因此只能邊戰邊退,將敵人遠遠地引離了三合星系。
可是這裡面又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這些近百萬的殘骸全都是被外力直接撕碎的,沒有留下一絲能量武器攻擊的痕跡,又有些說不通啊。
陸平根據這些殘骸,很快就推斷出了一些關鍵資訊。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張友亮的艦隊如今肯定是危在旦夕。
眼下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沿著這條殘骸路線,儘快追上去,希望還能趕得上。
想到可能存在的未知高階三級文明,陸平也沒有遲疑,立馬召集希亞2號也向著張友亮逃離的路線追擊。
同時還向三合星系傳送了支援請求。
即便未知的敵人是高階三級文明,陸平如今也不懼怕。只要自己能拖住對方几年,三合星系就能生產出更多的多面體戰艦。
按照目前的工業星球生產進度,一年就能生產10艘多面體戰艦,如果工業星球增加到100顆,那麼每年都能造出100艘多面體飛船。
而且除了三合星系以外,人類在太陽系也有十幾顆工業星球,要是也像三合星系一樣爆兵,全都投入到多面體戰艦的生產上,那效率還能再翻一倍。
即便和一支高階三級文明艦隊正面硬剛,陸平心中也有底氣。這裡是人類的主場,他不懼任何外來的三級文明。
兩支艦隊很快就匯合在一起,朝著既定的方向追擊,一路上還是時不時就會發現新的殘骸。
陸平的內心忽然有了一個想法,派了一艘小多面體飛船,向著代理人大本營原來的座標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