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從歐若拉母體得到的技術計算,以多面體飛船的體量,在宇宙中航行1000光年的距離,所消耗的負物質,相當於一顆太陽的全部能量。
二級文明只能進行亞光速飛行,勢力範圍也就覆蓋10光年左右。10光年的範圍之內,能有幾顆恆星供他們揮霍呢?
還好,這個問題對於第三旋臂聯盟來說,還能承受得起。
陸平當年在追查代理人大本營的過程中,基本將三合星系周圍100光年範圍內的天文資料全部收集了。
他只需要在這些資料中,找幾個荒蕪的恆星系就行。
對於高階三級文明的飛船,陸平現在沒有重新設計的打算。
得到的相關技術都是希亞文明的遺留,想要將這一套完全不同的戰艦設計理念,轉化成自研體系,無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陸平為了節省時間,打算直接打造一支多面體艦隊。
畢竟多面體戰艦按照希亞文明的歷史計算,至少也有300萬年以上的歷史了。
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檢驗,多面體相關技術肯定是非常成熟的。此行從矽人文明帶回的物資,基本上可以打造兩支多面體艦隊。
兩支艦隊是什麼規模呢?每隊100艘!
沒錯,就是總共只能打造200艘多面體戰艦,當然對應的是合體狀態的多面體戰艦。
每一艘都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解體成100萬小型戰艦。
這樣的小型戰艦無論是火力還是防禦,都不會輸給陸平之前的地球號。
多面體戰艦之所以會敗,只是因為被陸平不計代價炸到了解體狀態,失去了絕對防禦,而且數量又被陸平絕對碾壓。
如果這樣的戰艦有10艘,即便解體也能和陸平拼個旗鼓相當。要是有100艘,其戰力最起碼相當於之前的上億戰艦。
得益於科技的進步,這樣的戰力提升,主要還是依靠負物質能量帶來的變化,對於常規資源的消耗反而比以前更少。
打造200艘多面體戰艦,陸平打算人類和雨星文明各佔一半,而他自己則是用之前的2000萬戰艦,兌換20艘多面體戰艦。
如果只是用於星系內部防禦,2000萬普通戰艦與20艘多面體在戰力上相當,但是在其他方面能發揮的作用顯然更多。
多面體戰艦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進行遠距離的星際航行。
其單艘飛船的曲率氣泡達到50光秒,而負物質自身可以達到2倍超光速,兩者的乘積就是飛船的實際曲率係數。
其個體飛船最高航速100倍光速,合體飛船最高航速3000倍光速。
這樣的曲率係數,是曲率氣泡和負物質的超光速特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光憑這一點,高階三級文明和初級三級文明猶如天壤之別,再加上即時通訊技術,應該被劃分為兩個大級別才合適。
可是,這樣大的代差,對於航天器的飛行,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變化,仍舊處於曲率航行的範疇。
只是曲率航行的係數提高了而已,並不構成文明等級代差。
文明的等級代差,可以讓四級文明無視三級文明戰艦數量的絕對差距。
而顯然多面體戰艦在數量比超過千萬之後,仍舊有被擊敗的可能,因此它還是三級文明造物。
比鄰星c和d兩顆工業星球沉寂了十幾年之後,再次滿負荷運轉起來,全力打造多面體戰艦。
每一艘多面體戰艦由100萬的小型戰艦構成,200艘就相當於之前打造2億艘戰艦的規模。
想要倚靠兩顆工業星球打造如此數量的戰艦,陸平估算全部完成得花費100年時間。
就算只打造自己的20艘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