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姓的源頭,大概也是那麼幾個。
一個是源自地名,也是國名。
在商朝時候,有個古賈國,大概在今天的山西境內,也有說是在河北邢臺的。不管當時賈國在哪裡,反正周王朝建立之前,這個賈國就已經倒閉,也幾乎在史料裡看不到記錄。這支賈姓,是出自子姓,屬於商王朝宗室旁支。
再就是出自姬姓的有兩個源頭。
其一,周王朝初期,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叔虞被封在唐地,所以叔虞也被稱作唐叔虞,後來演變成晉國。
唐叔虞最小的兒子叫姬公明,食邑在賈地,建立賈國,國都在今天的山西襄汾縣賈罕村。因為姬公明是賈國第一任國君,因此姬公明也被稱作賈公明,是這支賈姓的得姓始祖。賈國存在了三百多年,被晉武公收編後,其後人被強制散發各地。
其二,當初跟著晉文公重耳四處遊蕩的狐偃,他們兒子叫狐射姑,由於封地在賈地,後人就有以賈為姓的。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這麼論起來,狐射姑就是重耳的表弟或者表哥。這個狐射姑名字比較多,賈季、賈佗、賈他都是一個人。
晉襄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賈季逃亡,其後人以原封地為姓。
賈姓目前人口約三百多萬,名人非常多。
西漢哀帝時期,黃河就已經形成懸河。特別是中游地區,河堤已經高出來房頂很多。
賈讓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上、中、下三策治理黃河。
上策是將中下游改道。
但是有人反對,說這麼一來要毀掉許多城鎮村莊和良田,成本太高。
賈讓解釋說,大漢朝擁地萬里,相比較治理黃河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說,毀掉一些城鎮村莊,實在是微不足道。並且這麼一來,可以使黃河千年安瀾無害。
其實就現在的情形,我個人也贊同這個方法。因為黃河中下游,特別是鄭州到東明段,黃河河底比河南開封市內還高出來很多,無疑是一把懸在頭上的不定時炸彈。
也就是現在有了小浪底這樣的水利工程,黃河才老實了很多。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不能人為控制,確實非常危險。
再說了,黃河就那麼寬,換個水道,對通航肯定大大有利。另外原河道經過治理改造,也一樣可以建城市或者作為可耕地使用,並沒有多大的損失。
中策是在中上游多開運河,用來分洪。這樣可以灌溉田地,也能通航。
賈讓還特別指出,當時沿河兩岸每個地方都有專門負責治理河道的政府機構,類似於現在的河務局或者河管處。政府每年開支不小,作用卻不大,而且還勞民傷財。如果把這些開支砍掉,足夠用來開鑿分流河道。
這裡面就包含精兵簡政的問題了。
想想也是,過去管理一個州郡,除了常駐部隊之類的,也不過區區數十人就把活幹了。現在倒好,相當於過去州郡級別的地級市,吃財政飯的就最少幾萬人!老百姓負擔能不重嗎?
賈讓給出的下策,就是安於現狀,哪有問題修理哪。
漢朝的賈家確實名人輩出。
漢文帝時候的賈誼,《過秦論》,《論積貯疏》等,影響都很大。
他的九世孫賈逵,這哥們頭比較長,所以人稱賈長頭。他在天文學和曆法方面頗有研究。
賈姓比較熱鬧的,還是要把目光轉向西晉。
賈逵的兒子賈充,先是跟著曹魏。後來司馬師掌權,賈充投靠司馬師。
等司馬師死後,那個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掌權,開始奪取曹魏政權之路。
當曹髦不願意束手就擒,親自動手反抗時候,眾人覺得曹髦畢竟是皇帝,紛紛後退不敢動手。
眼看著局面就要失控,成濟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