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反這個利潤限額,高價在國內銷售的,將被商會制裁,關閉工廠,排除商會之外,愛幹嘛幹嘛去。
對於這一點白毛難民普遍不是太理解,不過在商會解釋,他們是基金會性質的慈善機構之後,又表示懂了。
這方面,不懂也得懂。
技術在資本面前,一文不值。
你不幹的,有的是白毛難民搶著幹。
無論哪裡的資本,都是要背景的,沒有背景在任何地方都會被吃的骨頭都不剩下。
這些人都是老資本財團了,沒有那麼幼稚。
一個工業化體系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哪怕是從針頭線腦開始,也是需要人去做起步,去開始鋪墊的。
民國的黃金十年,也是民族資本快速增長的十年,各種廠礦在不斷的建設之中,也賺取了大量利潤。
整個市場是買房市場,生產多少都是不夠銷售的。
他們並不受道商商會的利潤額度限制,也不會產生什麼實際的衝突。
市場足夠大。
而且道商商會旗下的白毛財團所建設的廠礦,利用他們的天然的語言優勢,都儘可能的把產品外銷。
只要外銷就不受利潤限額的影響,資本從來不是善男信女,他們天然的會追求更多的利潤。
在這方面,鄭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好賣的暢銷貨儘管他們往國外賣。
,!
本來就利潤不高,適合在本地銷售的,自然會順從商會的遊戲規則。
25的利潤額度,已經不算低了,只要薄利多銷,資本還是能很快累積起來的。
相對民國相對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在大毛本地隨時面臨被清算的下場,白毛難民已經很知足了。
以後有錢了,他們白毛國內穩定了,還是可以回國生活的,他們都抱有幻想。
無論哪個地方的難民對於故土都是抱有僥倖心理的,也充滿著依戀。
哪怕是放開了以後區域的建廠限制,已經開始適應新環境下的白毛難民,他哪怕要開二期,首先也是會在附近開始。
不會爬出川府,這個目前他們熟悉的地方。
這就是鄭凱的陽謀。
飯,無論是怎麼煮熟,都會在鍋裡,最後到碗裡。
哪怕有些能耐大的,開始往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發展,但也無傷大雅。
只要穩定的帶來外匯,創造就業崗位,培養技工人員,廠礦運營的時間越久,民族底蘊就會越足。
對於那些搞藝術的搞教育的,鄭凱倒沒什麼太多的限制,他們能自己找到活,就自己找,找不到的話,就統統先進廠。
等以後重慶方面有這方面的學校啥的崗位需求了,那就再說。
這方面也不需要鄭凱操心,國府自然也會去挖掘他們需要的人才。
鄭凱堅信一點的就是,什麼所謂的大勢不可改,小勢可改,那是因為積累的小勢還不夠多,還不夠深入。
眾所周知的,曝氣時間越久大招越厲害。
:()穿越諸天萬界,從道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