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
可李清陽是個另類,畢竟十幾年去實驗一套小說裡的理論,本身就不正常…
關於嘗試無果,李清陽一步一步分析原方法的核心。
雖然可以供李清陽分析的素材很少,畢竟書作者自己對於這套理論也只是描述了一下其成型後的輪廓。
有關記憶宮殿的細節、以及如何搭建等等,作者隻字未提。
不過,李清陽也並非一無所獲,他在十幾年的猜測、解構、論證中,把這套理論分解成了一個金字塔狀的進階訓練提升方案。
而李清陽透過十幾年的訓練總結,目前已經越過記憶金字塔的最底層——壓縮,進入到了第二層——壘砌,並摸到了第三層——勾縫的門檻,並藉此看到了第四層——封頂後的輪廓。
至於最後一步的虛無,李清陽覺得自己這輩子沒辦法達到,畢竟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是人類可以做到的事。
而李清陽這整套記憶金字塔的理論,雖說是基於自身理解對記憶宮殿的模仿,但實際上跟原版不是毫無關係,根本就是兩個東西了…
因為對自己“勞動”的珍視,李清陽將記憶宮殿魔改成了金字塔狀,就是怕記憶宮殿不夠穩固,而金字塔這種結構除非巨大暴力破壞,否則很難倒塌。
其次,害怕自己珍藏的“記憶之磚”丟失,他耗盡心力構建了一套記憶分散關聯法。
簡單來說,就是把一份記憶打散,並用自己獨有的記憶連結邏輯,把看似分散的記憶碎片打散後,和不同的記憶混合,再“壓縮”成磚塊,最終成為一塊塊用以壘建記憶金字塔的原材料。
這樣複雜的操作,壞處是極其耗費時間、耗費精力,但好處卻很明顯——
即便被“破壞”掉一塊,或者多塊,甚至連續的多塊,只要不是太過分,李清陽都能用那套刻在骨子裡的邏輯思考辦法,把丟失的“記憶之磚”復原個七七八八。
而且,在下定決心建造記憶金字塔之前,憂慮心極重的李清陽,在“梳理淘洗”攫取的知識時,不同於原主將“知識殘渣”摒除的處理方案,李清陽耗費無數時間,將那些“無用”的“知識殘渣”,全部用作了記憶金字塔的地基材料…
於是,一座“記憶和知識”的奇葩建築就這樣在李清陽腦海中一點點建造成型,時至今日,已經初具規模。
而得益於“牢固無比”的地基,外力想要摧毀這座建築,除非是用最兇殘的暴力整個推倒,否則…
可能摧毀的速度都跟不上李清陽“修復”的速度。
畢竟造一塊新的“記憶之磚”很慢很慢,可修復一塊“遺失”的“記憶之磚”,費不了李清陽多少功夫,甚至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也就是一個念頭的事…
這個一念的意思是——一個念頭,“記憶”輪廓便瞬間重新,而此時的它只是一塊虛幻,但李清陽讀取記憶本身,就會讓這份虛幻記憶一點點凝實。
就比如,他建造了一塊關於《如何做好一碗蛋炒飯》的“記憶之磚”,即便那天這份記憶丟失了,但李清陽只要被別的記憶中比如:炒飯、雞蛋、蔥花、甚至剩飯這樣的連結關鍵詞一觸發,“蛋炒飯記憶之磚”瞬間重現。
而重新拿起鍋鏟,就好似閱讀這份記憶。
隨著每一步動作指令的執行,當蛋炒飯重新完成端上餐桌時,這塊“蛋炒飯記憶之磚”便徹底修復,一如往昔。
而此刻,圓月這個關鍵詞一出現,李清陽腦海中某些被“抹除”的記憶,開始飛速“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