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激勵著大家。
為了提高挖掘效率,他們還採用了一些簡單的爆破技術。
在工程師的指導下,小心地計算炸藥的用量和安放位置,確保爆破既能達到效果,又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過大的破壞。
經過數天的努力,航道終於有了初步的模樣。
為了確保港口在漲潮和暴風雨時不受損,他們決定用粗壯的木樁加固岸邊。
營地的木匠們精心挑選筆直、堅固的木材,將一端削尖,然後使用大錘和機械絞車將木樁打入地下。
“一、二、三,打!”伴隨著整齊的口號聲,木樁一根接一根地被打入指定位置。
每根木樁之間的距離和深度都經過了精確的計算,以形成一個堅固的防護欄。
與此同時,負責後勤的人們也沒有閒著。
他們在營地和建設現場之間來回奔波,確保食物和水的供應充足。
運輸隊不僅要應對道路的崎嶇不平,還要小心避開可能出現的危險,如倒塌的建築物、不穩定的地面等。
“大家辛苦了,多吃點,才有勁幹活!”
負責做飯的大媽總是熱情地招呼著大家,她總是想方設法地變換著食譜,讓大家在艱苦的工作中也能品嚐到美味的飯菜。
隨著工程的推進,一些技術和材料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比如,由於缺乏足夠的水泥,港口的一些設施不夠堅固。
“我們可以嘗試用石灰和黏土混合,也許能增強建築的強度。”一位工程師提出了建議。
他經過多次試驗和比例調整,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配方。
經過試驗,這個方法果然有效,解決了建築材料不足的問題。
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如何確保這種混合材料在潮溼的環境中保持穩定性和耐久性?
工程師們又開始了新的研究和試驗。
在建設港口的燈塔時,遇到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燈塔的高度、燈光的強度和射程、燈光的旋轉角度和頻率等,都需要精確的計算和設計。
“我們可以使用反射鏡和凸透鏡,增強燈光的亮度和射程。”一位對光學有研究的年輕人提出了想法。
他透過對廢舊鏡片的收集和打磨,製作出了簡單但有效的光學裝置。
為了讓燈塔的燈光在遠距離也能清晰可見,他們還需要解決電源的問題。
在沒有穩定市電供應的情況下,他們利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的方式,為燈塔提供了可靠的能源。
經過多次嘗試和調整,燈塔終於能夠在夜晚為船隻指明方向。
但為了確保燈塔的持續執行,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維護和監控系統,定期檢查裝置的執行狀況,及時更換損壞的零件和電池。
在港口的入口處,還設定了一道簡易的閘門,用於在惡劣天氣時阻擋海浪。這道閘門的設計和建造也充滿了挑戰。
“這道閘門一定要能承受住大風大浪的衝擊。”
負責安裝閘門的師傅反覆檢查著每一個連線部位。
他們使用了厚重的鋼板和堅固的鋼樑作為主要材料,透過鉸鏈和滑軌將閘門與兩側的岸壁連線起來。
為了控制閘門的升降,他們設計了一套手動和電動相結合的系統。
在平時,使用電動馬達驅動閘門的升降;在緊急情況下,如電力中斷,可以透過手動絞盤來操作。
經過多次的模擬和測試,閘門終於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保護港口內的設施和船隻。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港口的主體結構終於完成。
雖然外觀看起來略顯簡陋,但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功能,能夠滿足那艘唯一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