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整郡兵,最好能打造成第二支驍果右軍,只是太原郡兵成軍已久,楊浩若是強行推行驍果右軍軍制,只怕會有極大的難度,弄不好還會引起郡兵的反彈,而且樊朗和劉清的態度也十分重要。
因此在瞭解了太原郡兵之後,楊浩並沒有著急做什麼,對樊朗、劉清鼓勵了幾句,便讓兩人退了下去。
劉文靜是崔弘度離開之後才上任的,替下了年邁的上任太原令。上任數月以來,處置郡內政務信手拈來,幾乎可以說是明察秋毫,得到了太原城百姓的交口稱讚,口碑極佳。
楊浩倒是有些意外,沒想到劉文靜除了偵察破案能力很強,竟然也擅長處理政事,不由再次高看了他一眼。
劉文靜並不居功自傲,謙虛說是上任太原令和郡丞王績的功勞。
楊浩付之一笑。
毫無疑問,劉文靜是難得的人才,為人機敏、不迂腐,處事能力極強,這回再相見,讓楊浩頗為驚喜。
經略太原是一項艱鉅的工程,目前他身邊除了崔長芳,還真沒有幾個能獨當一面的人才。穆離年紀尚幼,缺少歷練,而且相比事務官職,他更大的興趣則在軍事上;醜奴不用說,除了為楊浩的侍衛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想法。而王紹、石進等王府侍衛,更加不擅長行政事務。
非要說人選的話也不是沒有,比如房英、長孫無忌,只可惜兩人還等著參加春闈科舉,遠水解不了近渴。
張靈姝的兩位兄長張乾璟、張乾文,在楊浩離開大興城的時候,已經獲封了儒林郎的散官官銜。雖然已經開始科舉取士,但是仍有一部分國子寺的學子選擇了原先的入仕途徑。張乾璟和張乾文兩人在國子寺入學早,選擇接受散官官銜也屬正常。
楊浩問過了張氏老太爺的意見,想讓自己的兩個大舅哥來太原,畢竟兩人算學基礎不錯,至少能在經略太原初期,給予楊浩極大的幫助。
楊浩任人唯賢,自然不避諱用親,正所謂舉賢不避親是也。
張家老太爺自無不允。
只是楊浩出發匆忙,張乾璟兄弟則要等張老太爺返回清河之後,才能趕來太原。
:()大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