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毫無疑問的,除非自己能一戰擒殺凱撒,否則即便凱撒第一次只帶回羅馬半數的老兵軍團,自己到頭來還是要在戰場上擊敗凱撒麾下所有軍團的。
但是,顯而易見的,對於萬尼烏斯而言。能夠分批次的擊敗敵人,總比敵人全軍壓上然後把自己砸死要好。
退一萬步講,即便自己不能在戰場上擊敗凱撒,能夠毀掉北部義大利,對於羅馬的威望和實力也將是巨大的打擊——經歷了漫長的內戰。再被毀掉北部義大利,然後再陷入一場曠rì持久的戰爭。這樣惡劣的情況就算是凱撒也無法承受。
不過,這個看起來很美的戰略裡,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凱撒回援路線的問題。
如果凱撒能夠走陸路回到義大利,那麼他一定是透過納爾旁高盧,穿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這樣,凱撒的軍隊就會出現在萬尼烏斯的背後,並且切斷萬尼烏斯的退路——毫無疑問,這種情況下萬尼烏斯就會被甕中捉鱉,然後死得很難看。
所以,只有凱撒出現在萬尼烏斯的南方,擋在萬尼烏斯和羅馬之間,萬尼烏斯才能夠從容不迫的實施他的誘敵計劃。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萬尼烏斯必須做到三件事。
首先,萬尼烏斯要在納爾旁高盧布置重兵,卡住兩個山口,讓凱撒知道即便是他戰力強大,也很難迅速從陸路回到義大利。
其次,萬尼烏斯還需要迅速的逼近羅馬,進一步的製造緊張氣氛,逼迫凱撒儘可能快的率領軍隊前來和自己對峙,而不是透過艦隊將自己的老兵軍團全部送回義大利之後再來對付自己。
最後,為了使羅馬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威脅到羅馬,萬尼烏斯還需要在到達羅馬之前奪取一座城市,以此展現自己確實具有奪取堅城的能力——當然,本來戰鬥意志就不是很堅定的馬西利亞城就算了。
要做到這三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萬尼烏斯需要將他手頭的軍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進入阿奎丹尼地區,去征服和拉攏當地人,聚集起一支看起來很龐大的軍隊,擋住比利牛斯山;一部分在自己擊敗拉比努斯之後扼守住阿爾卑斯山通向義大利的山口;最後一支也是最強大的一支則要跟隨自己進軍羅馬。
兵力怎麼分配是個大問題。
按理說,同為高盧人的北方高盧部族聯軍去阿奎丹尼再好不過,畢竟是同族,更容易打成一片。再加上比爾及聯合王國那些被自己的軍事顧問訓練過的軍隊,戰鬥力也有了保證。
但問題在於,經過凱撒八年時間的征服來征服去,萬尼烏斯擔心高盧人民已經患上了凱撒恐懼症——以凱撒那據說“殺死一百萬高盧人,奴役一百萬高盧人”的剽悍戰績來看,如果凱撒被做到羅馬全面戰爭那款遊戲裡,不帶個“驚嚇高盧人”“對高盧人作戰統帥+5士氣+5”的屬xìng,都對不起高盧的百萬冤魂。
所以,雖然從情理上講萬尼烏斯比較傾向於把高盧人和比爾及人派去當作阻擋凱撒陸路回援的第一關,但這個決定並不那麼好做——估計凱撒聽說阻擋自己的是高盧人,只會就此下定決心要從陸路回援吧。
不能用高盧人,那麼萬尼烏斯手裡就只剩下了rì耳曼人可用。
其中,卡狄人擅長大規模作戰,鄧克德里人和烏西彼得斯人雖然眼下已經被分成兩個行省,但歷史上一向是鐵桿盟友,步騎協作即有經驗,又有關係,再加上驍勇善戰的巴達維人,四個野戰軍團足足四萬人,相當於羅馬人的六個軍團還多。到了阿奎丹尼之後還可以再就地裹挾一定數量的當地人,理論上足以阻擋和拖延凱撒一陣子了。
而阿爾卑斯山口這邊,雖然感覺起來有點多此一舉,但終究是萬尼烏斯的歸路,如果不派人守著,萬尼烏斯也不放心。
單純的安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