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都是由於體內的陰陽不和所引起的。
體內的陰陽調和了,人就不會生病,所以叫做中醫,也包含中華文化的中庸思想在裡面。”
“噢。知道了,師父。”
“中醫診病,首先以望聞問切四診為手段,然後以八綱辯證為基礎,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辨清了八綱,再確定治法,治法也以八法為主,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治法確定,用藥講究四氣五味、升降沉浮、取類比像,麻黃中空所以不光有發汗作用,還有通透的功效。
附子生於極寒極陰之地,所以性大熱而能療寒疾。酸棗仁味酸,所以能斂肝;麥冬像心,所以能補心。……”
“知道了,師父。”
“病萬變,藥亦萬變,不可拘泥成方,但也不可隨意拼湊,天馬行空標新立異,而失中醫遣方用藥的法度。”
“嗯。知道了,師父。”
“我年歲已高,現在已經退出杏林,只能教你入門,無法帶著你臨床治病,以後能不能做一名大醫,就看你自己的了。
不學經典,不懂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同水中浮萍沒有根基。空學理論,而沒有實踐,也無非是紙上談兵。
切記,中醫是實踐醫學,也是經驗醫學,沒有幾十年的臨床功夫,就不能稱自己為醫生。”
“嗯。知道了,師父。”
“中醫界有一種說法,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就是說,醫術需要積累和傳承,沒有經過三代的傳承,開出的藥方就不能服用。”
“錯,大錯特錯。中醫歷史上的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雖說都拜過師,但那絕對稱不上是傳承。
如果按照你的解釋,基本上中醫現在早該滅絕了,有幾個人是祖孫三代都在行醫的。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做為醫生,如果不能通讀三世之書,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古漢語的三是一種泛指,也有無數多的意思。所謂的三世之書,其實就是我一直要求你背的那些歷代中醫典籍。”
“嗯。知道了,師父。”
……
周老爺子除了督促丁家寶練功,就是檢查他對中醫經典的理解程度,時不時的答疑解惑。
從正式傳授醫術開始,只要有病人前來就診,周老爺子就會讓丁家寶先看,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治法。
由於周老爺子屬於隱居在這裡,也沒有太多的病人,丁家寶實踐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可是日積月累,再加上有這種名醫的指點,同時自己悟性又高,丁家寶的醫術進步很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兩年後,也就是丁家寶十二歲上初中開始,凡是來周老爺子這裡看病的人,都是讓丁家寶給看。
周老爺子很少發言,只是默默地坐在旁邊的躺椅上閉目養神。
“上次你給這個病人開了通竅活血湯,為什麼沒有效果呢?你想過其中的原因沒有?”
一個總是頭痛的村民,過來複診,丁家寶給做了針灸推拿,並開了方。病人剛走,周老爺子就問丁家寶。
“師父我是這樣理解的,鬼醫王清任在研究那六個活血湯時,都是用解剖死人來了解人體血液淤阻情況的。
但是人在活著和死了的時候,血液情況會有變化。
所以他的通竅活血湯、會厭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都有考慮不太周全的地方。”丁家寶說。
“所以你就給開了血府逐瘀湯加味,並配合針灸推拿?”周老爺子問道。
“是的,師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