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斌如實上稟。
弘治皇帝聞言,不以為意,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先讓何鼎消停一段時間,等事情壓下去了,再將其放出來。
然而,這件事卻是愈演愈烈。
何鼎在百官眼中,乃是古來少有的好太監,甚是忠直,聽聞其入獄,紛紛上奏求情。
見到言官御史、各部百官俱是上疏請求寬恕何鼎,弘治皇帝大怒:
“內外事體具有舊規,爾等何由知其事?”
隨即,在後宮的張皇后聽聞此事,當即派出太監李廣,來到北鎮撫司,將何鼎杖殺於獄中。
聽聞此訊,還尚有餘怒的弘治皇帝一時驚愕,但一聽張皇后言:何鼎勾結宮外百官,當即也便不再管此事。
只是,一個一直陪伴在側的人,突然消失了。
真的會毫不在意嗎?
新的神宮監掌印,對於弘治皇帝的各種習慣根本就不瞭解,也更是引得弘治皇帝,不時想起何鼎,但礙於張皇后,只是提筆寫了一篇祭文,將祭文刻在石碑上,立在了何鼎的墳頭。
而隨行的神宮監掌印,也換成了大伴蕭敬。
此事一出,張家兄弟的氣焰更是囂張,因此,也便埋下了禍根。
宮中之人,除了李廣一系,俱是對張家兄弟敢怒不敢言。
李廣圓滑,何鼎耿直,蕭敬則是謙和,在宮中常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
但東廠的廠公,真的只是一個和顏悅色的老好人嗎?
對於兩位國舅的所作所為,蕭敬一直閉口不談。
弘治皇帝每每問計蕭敬,蕭敬只是面露怯色,言:
‘此乃陛下家事,老奴不敢多嘴。’
只是,每日百官的奏疏中,彈劾張家兄弟為非作歹、欺男霸女的摺子,愈發的多了。
待周家與張家開始發生衝突,互相械鬥之後,弘治皇帝更是一個頭,兩個大。
常是各打一個大板人,然後各賞一些銀錢,令兩家安生些。
只是這一次....
西城可是勳貴的集合區,京中八成的勳貴俱是買了圖鑑。
勳貴之家多有樓閣,慶雲伯府發生的事情,被人家錄成了影片,在售後群中刷了屏。
京中亦是有不少家中殷實的文官,購買了圖鑑,也是從售後群中,得知了如此情況。
一時間,朝野沸騰。
這張延齡光天化日之下,先是抗旨不尊,隨後更是公然毆打錦衣衛,還有一個不知生死。
打完了錦衣衛,還把慶雲伯府的前庭給砸了!
如此猖狂,如此目無君上!
國朝怎有此賊?!
一時,不單是御史言官開始火力全開了。
便是尋常的京官,也開始聯名上了彈劾的摺子。
午門之外,跪滿了朝中百官,群情激憤,死諫弘治皇帝,重懲張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