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城外,四十里遠,棲霞山東側。
李從嘉早晨出門,下午才在來到自己的封邑。
他身著簡樸的長袍,只帶了幾名侍衛隨從。
冬日的陽光顯得格外溫暖,隨著他們一行人深入小鎮。
這份暖意卻漸漸被眼前的景象所沖淡。
仙林鎮雖處於節日氛圍之中,但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紅燈籠與對聯,卻顯得有些破舊。
顏色也褪去了不少。
孩子們穿著不合身的舊衣裳。
在街頭巷尾追逐嬉戲,臉上洋溢著天真無邪的笑容。
但細看之下,他們的手腳都凍得通紅。
婦女們忙碌著準備年夜飯,使用的食材簡單,多為自家種植的蔬菜。
小販們的攤位前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年貨。
稻穀、麥子、茶葉、麻、桃子和梨子等,都是本地常見的農作物。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盡力營造出節日的氣氛,已把一年中最好的吃食拿了出來。
五代十國紅薯、蔗糖、棉花,這種高產的作物還沒有大面積出現。
絕大多數人,一日兩餐都難以為繼,又因為稅收盤剝,讓人苦不堪言。
李從嘉以前聽說過,這個時代,鵝下了雙黃蛋都要交稅。
李從嘉眺望而去,一鄉之地,三百餘戶。
一面靠山,一面臨江,正在棲霞山地與長江邊。
吳管家上前一步喊道:“快喊王鄉長、吳里正、宋田典來,皇子爺來了!”
鄉長統管各項事務。
里正主管戶籍民事。
田典主管田埂農事,是鄉中三老。
片刻後,三名年長的老者走了過來,封邑本就在李從嘉管轄。
可以說他是這片土地上職權最大之人,是三名老莊稼漢子。
忙上前迎接,躬身下跪,行大禮。
“殿下,您親自來此。”王鄉長首先開口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激動。
“王鄉長,三百戶家人,過的怎麼樣?”李從嘉問道。
“我們鄉內大都過得還算安穩,去年按時繳稅了。”王鄉長有些忐忑的說著。
李從嘉微微點頭,目光溫和地看向三人:“現在主要作物是水稻,用什麼農具呢?”
吳里正接過話題:“殿下,鄉民們使用的基本都是鐵鋤、木犁和鐮刀這樣的這樣農具。”
宋田典補充道:“因為缺乏足夠的牛畜,很多耕作還需要人力完成。”
聽到這裡,李從嘉眉頭微蹙。
“糧食產量如何?”
王鄉長嘆了口氣:“殿下,正常年份,我們的糧食產量勉強夠用,一畝不足二石。
“但如果遇到乾旱或是洪澇災害,就會出現短缺,只能捱餓,所幸些年沒有兵災,在皇城腳下,勉強養活人。”
李從嘉沉思片刻讓眾人帶著他在農田間走了一路。
看見水渠旁放置的水車,木犁多數木質,破損在田間地頭。
蓄水池裡也有很多荒蕪廢棄。
他們靠天吃飯,經驗豐富,都是一輩子的農民。
李從嘉不能指導他們怎樣耕種,但是知道宋朝的糧食產量遠高於唐朝。
主要原因是因為,引入了新的水稻品種。
水利灌溉工具的技術發展了很大一截,鐵質的農具大量應用。
見此情況,李從嘉便囑咐。
“春節過後,需挖蓄水池,每家每戶,互相配合百畝農田,百畝田產必有一處蓄水池,辦成之後,我將進行獎勵。”
“同時我還會找經驗豐富的木匠人改良水車,我也會找一些鐵匠製作一些鐵犁頭,免費借用給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