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看到史易得不說話,冷冷一笑道:“怎麼?你連自己治下的糧倉,存了多少糧食都不知道?”
“知道!知道!”史縣令聞言,連忙點頭道:“城內的常平倉有存糧三千石。另外下屬的各鄉鎮還設有有九個義倉,每個義倉存糧二百石到五百石不等,存糧總計也是三千石。兩者相加,總共六千石。”
史易得說的常平倉和義倉,是古代兩種糧倉的名字,功能略有不同。
常平倉大多設定在州縣的縣城內,規模較大,存糧是由官府出錢從百姓那裡收購而來。
但這種收購不是隨意的,有具體規定。
一般都是在糧食豐收的時候,官府從百姓那裡低價收購多餘的糧食,避免因糧食太多造成糧價暴跌,損害農民的利益。
然後等到民間缺糧,或者發生災禍的時候,官府再以稍高的價格,把糧食賣回給百姓,避免糧價暴漲。
所以從本質上講,常平倉是個好東西,不僅承擔著平抑糧價的作用,還能應對突發的各種災禍,幫老百姓渡過糧食危機。
不過由於大宣朝政腐敗,各地的常平倉,早就淪為了地方官員低買高賣的斂財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至於義倉,功能則比較簡單。
那便是朝廷命地方官府將老百姓每年生產的糧食,強行抽成一部分,當做存糧儲備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唐初不懂常平倉和義倉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兩者都是糧倉。
當然,他還知道石是個計量單位,一石大概一百斤上下。
煢縣的常平倉有三千石存糧,義倉也有三千石,加起來一共六千石,換算一下就是六十萬斤。
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多,但仔細分析一下卻剛好相反。
因為按照一個人一天吃一斤糧食來算,六十萬斤糧食,僅僅只夠兩萬人吃一個月!
煢縣雖然是小縣,但整個縣的儲備糧才這麼點,根本說不過去。
“才這麼點?”唐初皺眉思索了片刻,沉著臉質疑道:“煢縣的糧倉,是一直就這麼點存糧?還是最近的情況?”
“咳咳……大人明鑑,是最近的情況!以前光是常平倉,存糧最多的時候,足足有八千石。”史易得知道沒法矇混過關,果斷甩鍋道:“不過開倉賣糧,並不是下官的主意,而是知州大人下的命令。”
“知州?”唐初聞言,心裡立刻想起那位素未謀面、卻給自己送了一盒東珠的屏城知州,當即問道:“你是說鄒達福吧?”
“對對對!正是鄒大人!”史易得連連點頭,繼續甩鍋道:“屏城下屬幾個縣開倉賣糧,都是鄒大人下的命令,賣糧所得的銀子,全都經他的手交給了朝廷。”
“經手?那他撈的可真不少啊!”唐初自言自語一句,忽然轉回正題道:“六千石糧食,我要五千石!”
史易得聞言,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他臉色一白,連連搖頭道:“不行不行,大人您最多隻能挪用三千石,不能再多了!”
史縣令如此激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不是心疼公家的糧食,而是怕出事!
因為地方糧倉的存糧,都是設有警戒線的,假如被人發現存糧數低於警戒線,然後悄悄向朝廷舉報,朝廷肯定會進行追查。
一旦開始追查,他的烏紗帽和腦袋估計都得搬家!
所以為了自保,他只能硬著頭皮和唐初討價還價。
唐初看到史易得臉色煞白的樣子,猜到自己的要求肯定觸及了對方的底線,果斷大方道:“好!那就四千石吧!三天後的黃昏之前,你把糧食運到渡口鎮東面的林子裡堆放好,我就幫你搞定裘泰平的姐姐!”
“四千石……堆到渡口鎮東面……的林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