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震驚,但最為震驚的,竟不是曹操。
而是荀彧!
他絕對不會想到,王垕是為了離間他和曹操之間關係。
因為到此時為止,荀彧的政治理想還掩藏的非常好,就連曹操也不會認為荀彧跟自己不是一條心。
所以挑撥離間於他們的意識中不存在。
荀彧以為王垕就是單純的忠心於曹操,不做他想。且他還認為,王垕會以為自己與他乃同一陣營,定會支援曹操進位。
而王垕自然知道,曹操不可能在此時稱魏公。
畢竟關中和涼州還沒平定,荊州也不在手中。
怎麼就能算平定四海?
但是王垕既然提出來了,眾人總得表個態。
是支援還是反對?
而正好,曹操也想知道眾人的態度。
時機不成熟,此乃客觀原因,至於你們支不支援,那就是個人主觀態度了。
這代表著你的忠誠度!
所以曹操一定會利用這次機會,看看所有人的陣營。
而如果曹操覺得荀彧跟自己並非一條心,你看看他會不會動王垕?
底下人之間的互相制衡,是必須存在的。
果然,第一個反對的是曹操自己,不管他願不願意,有沒有這個意向,都不能表現出來。
“仲謀!此情此景,雖為我等普通宴會,但卻不可造次!今天下未定,百姓流離,我豈能行此僭越之事,此事到此為止,諸公有何看法?”
王垕心中冷笑,說是到此為止,又問諸公有何看法。
很明顯,問你們呢。
這就是曹操的性格——多疑。
唯一能反對的只有他自己,其他任何人持反對意見,都會讓他起疑。
哪怕你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眾人皆知曹操多疑,是以沒人敢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生怕出錯。
沉默了三個呼吸,才有程昱說道:
“既為我等普通宴會,卻為何不可說?依我看,仲謀言之有理。自桓靈二帝以來,天下紛亂,今河南,河北皆乃主公平定,袁紹四世三公,亦為所破,匈奴、烏桓、鮮卑,數百載擾邊之亂亦解,為何卻進位不得國公?”
見有人幫場子,王垕立刻趁勢道:
“前有十常侍之亂,董卓把持朝政,行廢立之事,後有諸侯擁兵自重,袁術僭越。若非義父迎天子於許,真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義父之功,豈是我等所能言盡?此事荀尚書以為如何?”
荀彧:苦也!仲謀啊,你誤會我了!
“是啊!若非主公,真不知這天下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有人聽到王垕之言,立刻共鳴著感嘆。
甚至都不等荀彧說話,就已經炸開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