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龐統言有上中下三策,以應對王垕,劉備大喜。
不僅有策,還一下就來仨。
“士元!快快說來!”
龐統道:
“此番彼軍水軍主力為關羽將軍,主公與關雲長有兄弟之義,若遣一人往說,或可令其倒戈。若如此,主公一來可兄弟再聚義,二來可得一支龐大水軍,再無懼天下任何諸侯。此為上策!”
劉備想想,便覺不太可能。
不過若真能做到,那自己豈不是一飛沖天?
“中為何策?”
“中策,便是主公立刻遣一支兵馬接應張將軍,同時,徵集船隻,將這些時日所有培養之人才,兵馬,以及打造之軍械,造船裝置皆集中,運往巴蜀,趁劉璋並無防備,退取蜀地。如此則可憑山川之險,蜀道之難,北聯馬騰、韓遂,南合孫策,與曹操四分天下。至於江夏,西陵有劉琦公子坐鎮,便讓於他也無妨。”
聽到要取巴蜀之地,劉備立刻搖頭道:
“劉璋乃敦厚之人,其並無錯處,我無端去取人地,實不義也。”
龐統早算到劉備會如此說,當下直接說出第三策。
“這第三策乃為下策,便是集江夏兵馬,匯合劉琦公子,與王垕於江上,山間周旋。
不過,王垕有水軍兩萬五,玄甲鐵騎營六千,加上曹洪,張遼各兵馬一萬,總共五六萬,且有地雷之助。
而我江夏,總兵力不過水軍六千,陸軍兩萬,且要分兵鎮守數座城池,如此一來,要想勝之,恐難上加難。只需一敗,那時便失去此前所有。請主公三思!”
對於龐統之言,諸葛亮也是點頭道:
“士元所言,並非危言聳聽。王垕有水路精兵五萬,曹洪、張遼皆虎狼之將,牽招等亦為百勝之軍。又有曹操於北牽制劉景升,如此局勢之下,若不能行上策,策反關雲長,則只可退入西蜀,徐徐發展,後圖中原。”
其實劉備豈有不知之理,不過心理上過不去。
徐庶道:
“主公可先徵集船隻,做好準備隨時西退。一旦兵敗,亦有應對之法。不過卻可先行上策。”
其實上策雖難,但劉備還是想要一試,當下看了看,幸好張飛在鎮守邾縣,與曹洪、張遼對峙,於是把目光投向孫乾。
孫乾為北海郡人,最初被名士鄭玄推舉給州里,後劉備領徐州牧,便辟其為從事。
劉備被呂布擊敗後,孫乾一直跟隨劉備流亡四方。
劉備背叛曹操時,想北與袁紹聯合,便曾派孫乾出使與袁紹結盟,後於許都帶兵至徐州,還與簡雍一同以毒方子暗害王垕。
劉備想勸關羽回心轉意,最適合的人選,非孫乾莫屬。
因孫乾與關羽熟絡,關係也最好。
其實劉備本想自己親自去,但他身系整個江夏,自不能以身犯險。
關羽倒是不會對他如何,就怕其軍中上下將領,或有王垕親信。
見劉備望向自己,孫乾立刻道:“主公!那王垕如今在東牟號上,此時若往見,恐需另尋時機。”
諸葛亮道:“至邾縣,王垕必定下船,與曹洪,張遼會師,那時關雲長獨領水軍,方可行事。”
計議已定,各司其職,徐庶負責徵集船隻,龐統則領三千兵馬去邾縣支援張飛,諸葛亮自是與劉備鎮守夏口,督促打造明輪,並統領水軍,隨時等待探報。
再說王垕行蹤,他順江而上,走了一千五百里,抵達柴桑,竟花了七日。
之所以這麼慢,是因為他也並未急著行軍,而且晚上太黑,船上並無路燈,他也走不了,所以走走停停,一天才走二百里水路。
且此戰並非系統任務,他也並不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