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一問,原來是出身問題,秦家那可不是小門小戶的家庭,人家之前是地主,只是當初鬧小鬼子的時候,家裡的地被二鬼子搶了,但是也比一般人家過得好不少。
要是別人,可能真就打退堂鼓了,但是賈東旭作為一個曾經在街公所幹了很長一段時間臨時工的人,尤其是老楊這個人沒啥原則性,賈東旭在他手底下幹活,自然就以為老楊的原則就是國家的原則了,所以他根本就沒把秦淮茹這種事放在眼裡,是地主又怎樣,那都是十幾年前的老黃曆了,連秦淮茹定出身,都是中農,有什麼好怕的。
沒沒有了這方面的疑慮,秦淮茹在賈張氏眼裡,那是沒有一點壞處啊,賈張氏是吃過見過的,她很清楚不同層次的人,見識各方面都不一樣,而且看這陣勢秦淮茹還讀過書,這對未來教育孩子,那是很有好處的,所以娘倆一對賬,都覺得娶秦淮茹問題不大,反而是件好事。
所以立馬委託了賈東旭的舅舅,找個媒人,上秦家問問是怎麼個章程。結果並不算好,秦淮茹雖然恨嫁,但是秦家卻不願意如此輕易的放手,或者說,不願意放秦淮茹名下的土地。現在的土地並不是可以繼承的,而是這個人嫁出去,或者死了,只要是戶口沒了,這個地集體是要回收的,再分配給另外的需要土地的人。
然後雙方就秦淮茹名下這四畝多地的歸屬,進行了好一番談判,最後談出來的結果,兩邊都不滿意,秦淮茹的戶口要遷走,但是還是農村戶口,落到了張家村,也就是賈東旭他舅舅這裡。但是每年要給秦家一筆錢,這筆錢,由賈家出。三方合計了一下,都不算虧,也就是這樣了。但是不甘心的秦家又敲了賈家一筆錢,當做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