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二人切齒咬牙,各有再打三百回合之意。
曹操見狀,哈哈笑道。
“我特視你等之勇耳。豈惜一錦袍哉?更何況將王呂奉先已死,天下至今,唯有武聖關雲長能與其並肩。若你等若要那天下第一,日後只要誰能斬那關雲長於馬下,本丞相便賜其名號!”
曹操說畢,便教諸將盡都上臺,各賜蜀錦一匹,夏侯兄弟、典、許四人各得絕世兵器一柄,以作表彰,諸將各各稱謝。
少時,曹操又命各依位次而坐。樂聲競奏,歌舞昇平。文官武將輪次把盞,好不勝喜。忽然曹操轉眼望向眾文官之列道。
“武將既以騎射,顯其威勇。公等皆乃飽學之士,登此高臺,可不顯露一番文學,創文頌歌!?”眾官聽言,皆起席躬身而道。
“願從鈞命。”
隨即一班文官,進獻詩章。詩中多有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之意。曹操逐一覽畢,於高堂上道。
“諸公佳作,過譽甚矣。想我曹阿瞞,生性愚陋,放縱不羈,始舉孝廉,入朝仕官。後值天下大亂,十常侍亂國攏權,黃巾賊子,肆虐天下,除之不久,又逢董卓入朝。董卓勢大,我單身獻刀,刺殺不成,後得於逃還。聚於天下義師,進而討之,破董卓於洛陽,逼走長安。不料,那時各地諸侯皆有私心,唯恐傷其勢力,紛紛退離。我獨領大任,時董卓不仁,色心貪汙,被其義子呂奉先所殺,其勢終滅。天下遂得幾分安息,我於兗州起勢,轉戰青州,平徐州之地,平定中原亂賊,建造基業,再破李催、郭汜,救下當今天子,時年又剷除袁公路、袁本初這兩頭世之巨斧,得天下半壁江山,勢鼎天下。
想我今身為一國之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天下人,皆說我是亂世之梟雄。可誰又知,若國家無我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天下人見我權重,妄加非議,疑我有異心,欲奪漢室江山,此實為大謬也。我常念孔聖人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不敢有忘。但若我委捐兵眾,交付聖上之手,惶恐一解兵權,天下即亂,我敗則國家傾危,社稷崩潰,各地戰火連連,久不休止,百姓受苦,死傷無數,生靈塗炭。今欲稱王,實則無奈也!”
曹操仰頭凝聲而道,雙目盡是倘然之色,所說言辭彷彿是發自肺腑,毫無虛假。席下荀彧臉色連變,低頭嘆氣不已。他心裡明白,一切皆如曹操所說,若漢室朝廷未有曹操一力支撐,只怕天下此時各地諸侯紛紛稱王稱帝,漢室王朝更是一個被諸侯視於無物的空殼。
而曹操此時稱王,一可大漲其麾下群臣,精兵雄師計程車氣,二又可威懾諸侯,穩定朝綱,繼以征伐天下之大業。
荀彧深明此理,但心中卻有一層如同天塹般的隔膜,難以邁過。與此同時,銅雀臺下文武紛紛跪下,再請曹操登魏王之位。
時下銅雀臺外,近數十萬帶甲兵士,齊聲大喝,聲浪卷天席地,震盪天宇,亦請曹操登魏王之位。曹操立於高臺上,終願受之。
曹操遂班師回洛陽。尚書崔琰聞曹操欲稱王,暗下怒罵曹操。有與崔琰不和者,暗裡告知曹操。曹操聽言,只是嘆言一聲,交予程昱處理。程昱素來冷酷無情,當即教兵士,將崔琰收監下獄。話說這崔琰長得虎目虯髯,天性堅剛,鐵石心腸,亦是忠於漢主之士,但見伏完事敗,想大事未了,不敢輕身赴義。時日因聽曹操稱王,酒後失言,故而惹禍上身。崔琰在獄中大罵曹操乃欺君奸賊,不得好死。程昱見崔琰如此不知好歹,遂令獄卒杖殺崔琰在獄中。
崔琰一死,朝中再無人敢對曹操稱王之事,輕發言論。數日後,群臣表奏漢獻帝,頌丞相曹操功德,極天際地,古今聖賢莫及,宜進爵為王,表彰其蓋天功績。如同傀儡一般的漢獻帝,哪敢反抗,即令人草詔,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假意上書三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