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楊彪不由擦了擦手心冷汗,他可不是給李屠夫開脫的。
他只是實事論事而已,沒想到,竟然惹得漢帝不快,真是天大的冤枉...
“唉!”楊彪嘆氣,身為臣子,難處可想而知。
他理了理思緒,不等漢帝發難,繼續道:“陛下,如今黃巾雖平,但各地叛軍仍如牛毛,當下不該考慮北方戰事,而是轉向內治...”
“只要我朝大軍,能剿滅各地毛賊,恢復秩序整頓民生,彰顯顯朝廷威嚴...”
“到時四百年正統天威,大勢煌煌下,想來衛將軍會知道該如何抉擇...”
“太尉大人說的對,北地三州不足為慮,國朝當前最重要的是維持秩序...”
“我等附言,休養生息恢復民情,合天下十州之力,區區幽並等邊緣僻壤,反掌可下...”
與此同時,北中郎將盧植,也出列進言:“陛下,黃巾初平,天下維穩,北方之事可暫放...”
“李信是聰明人,只要陛下有足夠的耐心,其便不敢有絲毫異動...”
“而且,李信此人雖暴,但其統兵能力,不可小覷...”
“有其在北方,抗住胡人壓力,國朝也可放心休養生息,恢復民力...”
“盧大人所言有理,北地戰事一時難消,待李屠夫與鮮卑人兩敗俱傷,在行定論也不遲...”
眾人相繼附言,言明厲害,此時天下初定,各地勢利重新洗牌。
再加上毛賊山匪多矣,正是朝廷藉機,整頓官場吏治的好時機。
這個時候,實在沒有必要,在盯著北方的李屠夫不放...
若再起爭端,兵戈相向,戰事僵持,到時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甚至朝廷好不容易,穩住的大好局面,恐怕會崩潰。
且李屠夫梟雄心性,本身便不是善茬,其麾下能征善戰的悍將多矣。
河套的南匈奴,被其一戰而滅,往日裡囂張不可一世的鮮卑霸主,此刻也是碰的頭破血流。
和連浦頭及慕容威數十萬大軍,被擋在武皋關外不得寸進,可見一斑...
要知道,鮮卑自檀石槐天授之後,便屢次越過長城,寇掠大漢,俘虜人牲數以百萬頭...
從一五六年的雲中戰役,到一七七年的漠南戰役,期間南北雙方,幾乎是三月一小戰,兩年一大戰。
大漢幾乎是處處捱打,連連戰敗,特別是最近一次的漠南戰役,漢軍精銳六萬眾,分路出兵,在漠南與檀石槐決戰...
此次漢軍人馬具備,武器精良,久經戰陣,且後勤補給充足...
其中統軍者,都是夏育、田晏、臧旻這種身經百戰,且與羌胡烏桓作戰中,屢立戰功的戰場宿將...
然最終的結果是,六萬邊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喪節傳輜重,僅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九...
直至公元一八一年,光和四年,檀石槐生病去世,這個橫壓大漢二十多年的北方烏雲,方才算是消停...
但檀石槐雖去,和連雖然昏庸,鮮卑的整體實力,和遺留的底蘊卻沒有消耗...
如今和連舉族來侵,以大漢當前的狀態,根本不是對手。
而李屠夫佔據北方,抵擋鮮卑兵鋒,正好幫助大漢抗壓,給漢庭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
而且就算大漢不顧形勢,趁著此次機會出兵,北上滅了李屠夫,但緊隨而來的鮮卑聯軍誰擋?
難道要再次開戰,與鮮卑人大打出手?演變成南北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大漢強則強矣,但是現在開戰,真的不是好時候。
無論到時候是面對窮兵黷武的李屠夫,還是面對北方霸主鮮卑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