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旗兵出定襄,在令太史慈率領狼騎出雁關,隨時策應...”
說到這裡,李信再道:“另外,著魏延入晉陽,主持幷州大局,徵召徭役青壯...”
“同時從各地府庫中,調運糧草北上,以保證大軍後勤供應...”
“另外,著薊縣黃紹,徵召幽州役卒,擴充輔兵,北上擊胡…”
“這一次,老子要讓鮮卑人知道,誰的刀子更硬...”
最終,李信還是下定決心與鮮卑人打一仗,讓他們知道老子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而堅持了禦敵於境外的策略,可能有些冒險,但戰事怎能不兇險,區別只是風險與收穫的對比而已。
若依託城池防禦,先不說東西戰線縱橫千里的難度,單是兵力後勤補給等就能讓夏軍疲於應對。
有道是: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與其被動等著鮮卑人來攻,還不如主動出擊,將戰場的的選擇權握在自己手中,至少選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戰場絕對沒錯。
其實夏軍上下,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打算與鮮卑人起衝突,魏延甚至下了刀槍入庫,不準與鮮卑人起衝突的命令,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一二。
夏軍之前的戰略規劃物資調動,都是針對南部冀州所施行的...
如今鮮卑不依不撓,戰略規劃被打斷,南北物資重新排程運輸...
這個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不以量計...
如今與鮮卑開戰,以北方各地儲存積蓄的物資,短時間內尚且自足,但時間一長可就難說了。
畢竟後續夏軍各部軍團,要陸續彙集於武皋和中段長城一帶,人吃馬嚼,對後勤的壓力很大...
所以,將魏延調回幷州,總理後方,就很有必要了…
...
隨著李信下定決心,與鮮卑全面開戰,幷州各郡縣府,也陸陸續續收到動員命令。
正在晉陽處理事務的幷州文武,看著手中的批文,心思不一。
崔正搖頭,略感憂心:“唉,天下多紛亂,何時有太平!”
“季安,莫要感嘆,大軍此番是為北地百姓而戰,我等還是積極配合吧!”
一名文士看了眼身前的兄弟,不由安慰道:“若北侯此番真能給鮮卑人一個教訓,北地也會安穩不少,所以此戰各地縣府應該會支援吧!”
“希望如此吧!”崔正心中無奈,也知道不是感嘆之時,只得擬出一道道詔令,然後與各部協調商酌,在下發到各地縣府。
當晉陽府內戰爭動員的政令一出,各階層,各地域,各部門,反應不一。
世家大族凝眉沉思,想著該如何從此戰中撈取好處,而無數在家勞作的青壯百姓則被徵召編營,上至四十歲中者,下至十四歲少年,大都要服從管理。
這個時代,百姓的生活是貧苦且難耐的,徵徭賦役可不是說說。
生活在大漢朝,不但要繳納人頭稅地稅,同時還要定期服徭役。
套用李某人的話就是:嘿,兄弟幹活嗎?
往死裡幹…還不給錢的那種…
戰爭是殘酷的,也有人說是仁慈的,但兵戈一起,就不單單是讓你讓你免費幹活那麼簡單。
若打到慘烈處,普通青壯或者十三四歲的少年都要拿燒火棍上戰場,流血用命,很少有人能置身事外...
......
武皋,地處雲中與陰山西側,幷州北部。
與定襄雁門相近,在關外與鮮卑人決戰,無論是後兵員還是後勤,都對夏軍大大有利。
若是戰線拉長,代郡上谷漁陽乃至右北平,邊郡之地連綿上千裡,處處設防的後果就是處處無防,這一點李信看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