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茬子,這讓習慣了捏軟柿子的李信,感覺棘手。
賈詡看出了李信心中的憂慮,上前一步道:“主公,冀州戰略,關乎我軍日後的霸業之基,不可輕棄…”
“單憑薊城現有兵力,是不足以支撐主公攻略冀州…”
“若是主公調動河套,以及雁門諸將南下...”
夏軍自然不可只有區區五萬人馬,李信麾下有四大軍團,兩大兵團。
四大戰兵軍團,分別是徐晃南郡軍團、臧霸的雲中軍團、太史慈的雁門狼騎軍團,和新組建的上黨集團軍。
而兩大兵團,分別是河套匈奴八旗扈從兵團,和高闕的郭蘊自建兵團,或者叫朔方開拓建設兵團。
其中四大軍團的正規軍,有十五萬到十六萬的正規戰兵編制,預備輔兵補充兵員無算。
餘下的兩大兵團,八旗扈從兵團十二萬,加上郭蘊的三十六萬建設兵團,至少能湊出四十八萬的戰陣悍卒。
八旗扈從軍的兵員,來自匈奴各部勇士,甚至還有原王庭精騎,這些人除了裝備之外,整體戰力和作戰意志,未必比上黨軍團中的戰兵弱。
而郭蘊的三十六萬朔方兵團,同樣是經過戰陣考驗,且補充完兵種後,整訓出的軍隊,給夏軍協防綽綽有餘。
目前跟隨李信攻略幽州的,只是新組建的上黨軍團,整編戰兵六萬人。
以夏軍精兵為先的制度,正面戰場主力肯定是戰兵為先,至於輔兵基本就是協防,和作為後備兵員。
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李信治下甚至能夠動員十六萬精銳戰兵,和六七十萬的副兵軍事武力。
只不過河套維穩,郭圖的種種政策還需要各部軍團配合實施,加上之前攻伐慘烈,各部需要生息休整,所以這些地方的兵力便沒有動用。
李信心中憂慮,有些躊躇不定:“河套新政處於關鍵時期,現在調軍恐有不妥…”
“主公,機不可失,我軍當趁此機會一舉拿下冀州,否則等到黃巾與漢庭分出勝負,再想南下恐怕就難了…”
賈詡目光炯炯道:“以冀州戰場上的激烈程度,沒有後力我軍很難開啟局面…”
“此番若能盡得河北之地,哪怕河套新政拖後,兩部兵團拼光也是值得的...”
賈詡說的很肯定,若夏軍真能盡得燕趙故地,以此為根基,別說河套,就算將幷州所有的力量壓上去,也無不可。
與大漢朝劃河而治天下,可以說夏軍早就制定戰略。
其中固然有李信一再堅持的原因,但後續謀劃,賈詡郭圖乃至於太史慈這些文武,可是盡心盡力。
若戰略達成,以幽州、冀州、幷州、河套等地為基,燕趙之勢為準,治下千萬人口為利。
夏軍完全可以,重新武裝起百萬大軍為用,所以首席軍師才會出此策略。
既然賈詡言明利害,李信也不再糾結,再加上燕趙戰略,是他提出且堅定謀劃的,所以便沒有什麼好猶豫的了。
想到這裡,李信眸光一定:“如此,就依文和之言,召南郡徐晃軍團進駐上黨,策應引援…”
“令雁門太史慈狼騎南下,與我軍在彰武合兵…”
“再令,魏延從漳河新軍大營,調三萬在訓新騎,進駐薊縣,整頓幽州各方軍政…”
李信頓了頓道:“除了軍事排程,晉陽王充崔正等人,從各郡縣徵調二十萬青壯徭役,務必保證前線糧草物資充分排程…”
“冀州之戰,關乎我軍日後基業成敗,萬不可有絲毫馬虎...”
經過一番分析後,李信還是採納了賈詡的意見,只不過在細節上做了變動。
比如此次南下作戰的,只有徐晃和太史慈兩部軍團。
甚至就連坐鎮晉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