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樑啟超“文學政治功利化”的思想痕跡,在理論上認為文學“與邦國之存,無所繫屬”,在實際的說明中卻把文學的作用過分誇大,以至認為它是民族興亡的“首義”,鼓吹文學救國。魯迅這時還不滿三十歲,文學觀還不成熟,觀點互相矛盾,但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已經開始了對文學的全面探索,已經為中華民族創造巍峨燦爛的文學紀念碑安放了更多的基石。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為了祖國的《新生》(6)
魯迅在1908年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政治思想的中心點,即把精神因素作為中國社會改革的槓桿,顯然是受了章太炎的影響。
在魯迅心目中,章太炎最可寶貴的是學問與革命性兼而有之,是一個有學問的革命家。而章太炎當時認定的改革中國社會的道路,其中心點也正是在於激揚精神這一點。在改良派主張“興業振兵”,輸入西方科學技術以救中國的時候,他主張以精神、道德、宗教,而不是以物質、科學技術、進化來作為革命的推動力和社會改革的武器。因此,他反對一味崇拜西方,輕視自己,斥責資本主義文明的流弊。特別是在1909年魯迅所作的《破惡聲論》,受到章太炎的影響更為明顯。章太炎出獄後在日本留日學生的歡迎會上,曾講過一段著名的話,他認為中國當時最緊要的是兩件事:一是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一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所以為佛教辯護,譴責破壞佛教的行為,號召祖國人民不忘自己身上環流著“炎黃之血”,正是受到章太炎先生的啟發的。
1908年夏季,章太炎已直接成為魯迅的老師。《民報》被禁之後,章太炎便開辦章氏國學講習會,清風亭、帝國教育會、神田大成中學,都有他的講習點。已移居“伍舍”的魯迅、許壽裳、周作人,很想去聽講,但因時間衝突,便透過章太炎的女婿龔來生與章太炎聯絡,請他用星期日午前時間在寓所——民報社另開一班,太炎先生欣然應允。於是,一個新班成立了,成員一共八人,除了“伍舍”中的魯迅、許壽裳、錢家治和周作人之外,還有原來曾在大成中學聽講過的龔未生、錢玄同、朱希祖、朱宗萊。
7月21日,星期天。他們來到太炎先生寓所,開始就學於這位學識與膽識都超群的老師。在狹小的寓室裡,師生席地而坐,中間是一張小矮桌。一到八點,章先生就準時開講了。講的是音韻學,先講三十六字母和二十二部古音大略,從容不迫,侃侃而談,言詞古奧但無一句空話。他對學生說:“音韻之繁簡遞嬗,其現象頗背於進化之理。……”講了一番道理之後,接著是紮實的歷史情況的敘述:古音大略有二十二部,至漢則僅有六七部,至隋唐則忽多至二百六部,中唐以後變為百七部,至今韻亦如之,而方音僅與古音相類,不過二十餘部…… 這之後的幾個月裡,每逢星期日,魯迅和其他幾位同學都要來到民報社聽講。太炎先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給他們講了《說文解字》、《爾雅義疏》,還講了一些文學的知識。
每次講解,魯迅總是靜靜聆聽,用心記錄。他仰慕的太炎先生,那時生活窮困,一天僅吃兩餐素食,但是精神健旺,雙目炯炯。他廣見博識,思想高超,加以對中國的文學和歷史無比精通,講起來揮灑自如,夏天盤腿坐在席上,穿一件長背心,手捻著泥鰍似的長鬚,講話滔滔不絕,莊諧雜出,令聽者為之傾倒。在當時,不管是思想之深邃,還是學問之博大,太炎先生都是中國的第一流人物。魯迅本來就有舊學根底,經過這位大師的指點,又向更淵博的境界挺進。魯迅後來做學問的求實作風以及考據、校勘、整理文物的非凡功力,都與章太炎的影響分不開。
魯迅對章太炎是很敬重的,但是對於先生所講的一切,他是獨立地加以思考的。對於太炎先生把文字學也歸入文學,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