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夥子啊,能不能......”
“我兩天沒睡了,你讓別人讓去......”
“......”
這些“尖銳”的聲音雖然不是絕大多數,但很吸引我的耳朵,而更多的呢,是各種雞毛蒜皮的閒聊和普普又通通的日常。
“......”
“喂,經理?”
“哦,我在地鐵上。”
“哦,哦,好,好,我馬上回公司。”
“......”
“宮園茂新開了家甜品店,明天去嚐嚐?”
“哦,我也聽說了,那家的......”
“......”
“今年肉還真便宜,今個又便宜了五毛。”
“可不是嘛,昨個我還多裝了兩斤香腸,那老闆......”
“......”
“今年老美日子是真不咋地哈,這一把火,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啊。”
“那邊...感覺可以就地取景拍災難片,再造個消防的超級英雄,就叫‘水人’。”
“哈哈,那肯定比‘黑雪公主’有看頭。”
“......”
這些交匯在一起的嘈雜聲音,很顯然就是,無數乘坐這地鐵一號線的乘客,在奔向生活時留下的痕跡。雖然我沒有多少生活在此的記憶,但那些亂七八糟的聲音,還是勾起了一點奇怪的感慨——熟悉又陌生的人間事,應該就是“我的日常”吧。
堆疊起來的聲音的確有些嘈雜,但我怎麼有種莫名的安心呢。
而剛學漢語沒多久的三人,就是另一種情況了。想象一下他們的感受,大概就是剛學英語的人,直接被扔去看外國的情景喜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都是正常情況,而這些聲音還在不斷地增加,變得更為密集,對他們來說,應該愈發折磨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研究的重擔就交到我手上了,他們開啟頭盔的遮蔽功能,向前走去,看看903他們的情況。而我,就老老實實聽漢語聽力,聽聽有沒有什麼特別的。
資料量大了,特別的“特別”倒沒有,普通的“特別”,可能還是算有一點。
“......”
“我媽還是沒鬆口,不過要結婚的是我倆,跟他們也沒關係。”
“抱歉啊,我...本以為不會被裁的,我......”
“反正現在有身份證就能結婚,我手裡有十二萬,加上你的二十萬,就算不去付首付,也能幹很多事。啊,我想想,去哪玩好呢?”
“你家裡那邊,真的沒問題嗎?”
“我弟要娶媳婦,讓他自己賺錢去,憑什麼讓你出錢。對了,明天就能領證,你小子,娶不娶我?”
“......”
“張哥,我...”
“酒都喝完了,你還想說啥,阿姨不是救回來了嘛。”
“你那......”
“不就十五萬的車嘛,我沒車開能行,你沒......嗨嗨,你慢慢還唄,不行,偶爾喊我聲爹,讓我樂呵樂呵也行。”
“一聲能抵多少啊?”
“抵個......一分吧,以後到地下接著喊也行。”
“你大爺。”
“......”
“......”
哎呀,書讀多了,總會見到“科幻片”的,只可惜,似乎“沒什麼用”,除了讓我身子暖一下,對於現狀,沒有任何幫助。
又是個“資料之神”的“硬碟”,來抽樣調查漢唐人?還是這些對白,蘊含著某種強烈的情緒,執念,或者,別的什麼?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