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之中,許多人並不具備直接參加戰鬥的能力,他們所能夠做的就是幫助起義者挖設工事、構築街壘,以及在戰鬥中往前線送彈藥、往後方撤傷員。城區及周邊的各類堅固建築都被利用起來,以便最大限度地削弱蘇軍炮火和坦克的攻擊力,但要抵擋蘇軍破壞力十足的立體式進攻,僅憑防線本身是遠遠不夠的。
咚咚的爆炸聲從遠處傳來,宏大、堅固且經歷了漫長時光洗禮的宗教建築無可避免地隨同地面產生輕微顫抖,縷縷塵屑從天花板和牆壁上落下,恍然間給人以末日將至的錯覺。形同雕塑的祈禱者回到了自身角色應有的狀態,他們紛紛起身離開,有的人已經用信念戰勝了人性的悲觀與怯懦,因而顯得信心十足,有的人雖然對前景不很看好,但還是毅然決然地走向戰場,也有人神情依舊黯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和悲觀。在對生命意義的探尋過程中,林恩同樣經歷過這些截然不同的心態,如今的他更像是一塊接受淬鍊的鋼件,在熔爐中變得愈發堅韌。在教堂所呆的時間不長,他覺得自己之前因疲倦而混沌的思維重新理順,瀰漫前路的濃霧正在消散,路的彼端就在不遠的前方……隨著蘇軍第11機械化兵團投入進攻,中途停歇了約十個小時的斯圖加特攻防大戰繼續上演。由於萊茵河上的橋樑已經被起義者悉數炸燬,從西面進攻城區的難度極大,蘇軍從一開始就集中兵力在城區的另外三面尋求突破。對於起義者而言,全線防禦將分散他們非常有限的主力戰鬥部隊,所以林恩採取的策略是用大量接受突擊訓練的“民兵”防守外圍陣地,自由兵團和戰鬥力較好的抵抗者以機動方式支援整個戰場。
之前的戰鬥,蘇聯軍隊在斯圖加特城區東、南、北三個方向都做出了突破嘗試,而這一次,以裝甲叢集為先鋒的蘇軍部隊選擇了地勢相對平坦的城南。在這一面,起義者構築了完整的防線,他們擁有5門反坦克炮、11門野戰炮、23門迫擊炮、50挺機槍和1500多支步槍、衝鋒槍的武器配置,並以繳獲的3輛動力受損的蘇制T…34坦克充當固定火力點。列寧格勒等城市防禦戰的經驗證明,要抵擋住野戰軍的強勢衝擊,士兵們必須利用每一件武器,包括他們自己的血肉之軀。
坐落在斯圖加特南區的莫德森化工廠是起義者在這條城區防線上的重要支點之一,它也是近年來德國化工行業興衰的一個縮影,繁榮時期曾擁有多條流水線和數千工人,製造的化工產品大量外銷,為第三帝國換取了寶貴的外匯。二戰後期,盟軍的封鎖和轟炸使莫德森化工廠連正常生產也難以為繼,廠房只好將裝置和工人化整為零,轉移到周邊的村鎮山林進行“地下生產”,一些裝置也因此避免了被盟軍搜掠後轉交給蘇聯人的厄運,為工廠的重新投產保留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到了1946年底,莫德森化工廠和德國國內的許多工廠一樣開始為盟國生產軍工品,昔日的繁榮短暫重現,但蘇軍的勝利徹底摧毀了這一幻境,他們的無情徵用使得斯圖加特的工廠變成了一具具只有圍牆和建築的空殼。由於莫德森化工廠毗鄰著進入城區的主要公路和穿城而過的鐵路線,堅固的建築也可能被抵抗者利用,蘇聯佔領軍曾計劃拆毀整個工廠,然而他們很快發現少量炸藥對於設計時就考慮到化工品發生意外爆炸的廠區建築無可奈何,遂將這裡改造成為警戒哨站和軍用物資囤積點。在發動起義當晚,一支由工人組成的地下抵抗武裝憑著對廠區地形結構的熟悉成功消滅了這裡的蘇聯駐軍,繳獲的作戰物資將在後面的戰鬥中發揮巨大作用。
對於莫德森化工廠這樣一座看起來就十分堅固的目標,蘇軍航空兵毫不含糊地進行了連番轟炸,轟炸機和強擊機投下的炸彈將大部分圍牆轟塌,除兩座構造特別堅固的倉庫外,其餘廠房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坍塌,面對面的廝殺開始之前,守衛者就已經蒙受了較大的損失,而蘇軍指揮官在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