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記刻心裡。
至於徐晃,與王子師似乎特別投機,在一些儒生禮節君臣之道上,見解一致,:。其中王子師又懂些戰陣佈置,把其教予徐晃,徐晃對王允感激不盡,雖王允不願再收徒弟,但徐晃亦對其行師徒禮數。
因為關羽、徐晃的到來,蔡邕、王允要分別授教。而文翰在蔡邕、王允底下學了已有兩月時間,學得七八,剩下就是溫故知新,悟透其中道理。
所以,文翰接下來的日子,多數與蔡琰二人在研究道理、音律。有時,兩人合奏的曲子實在是好聽,讓正在授課與聽課的蔡邕、王允,關羽徐晃四人不禁停下,聽著曲子,直至曲子停下,才又傳出聲音。
當下無事,蔡邕、王允對關羽、徐晃的授課完畢,又把文翰叫來,而蔡琰則被蔡邕叫回房間。蔡琰知其父親,應說一些大事情,女子不便旁聽,亦乖巧的依從其意回去房間。
文翰、關羽、徐晃盤坐在地,蔡邕、王允皆是臉色嚴肅地站著。蔡邕向王允打了個眼色,王允點點頭,先是說道。
“吾與伯喈兩人雖是好友,但有一些見解不同,爭論許久,汝等三人,在吾與伯喈坐下學習已有一段時間。雖然雲長、公明未行拜師之禮,但亦算是半個徒兒。也得吾與伯喈一些傳承的道理觀念。
今日吾就問問汝等,看汝等有何看法見解,對吾等二人誰之見解,更為認同。”
文翰、關羽、徐晃神情認真,仔細聽說,齊刷刷地望著王允。王允頓了頓,對其認真態度,十分滿意又道。
“吾認為君臣有道,職位有分,此為朝綱,朝綱定要由君王獨一執拿,號令天下群臣。而伯喈則認為,朝綱乃由有才能之臣共同撐起,君王因聽其臣見,取其長短,作出分辨。
吾認為,此舉乃亂了君臣之道。君受臣思想影響,容易出錯,就如當今聖上,輕信宦官之言,以至朝綱不正,天下大亂。”
第五十九章 羌胡來犯
王允說完其見解,輪到蔡邕,:。蔡邕臉色一正,則是說道。
“子師之見解亦有道理。但吾卻認為,君為主,一人之見卻是決定萬民之福。君亦有對錯,試問子師汝又能保證聖上無錯?若是不敢,何不集眾人之智,共同執拿朝綱。現十常侍弄權,全因聖上之過,分不清臣子忠奸,所以天下大亂,此才是根本之因。”
蔡邕的話已有些過界,若是傳了出去,定要砍頭抄家。
王允聽了大怒,指著蔡邕,呵斥道。
“蔡伯喈,汝這大逆不道之徒,竟敢論聖上錯失。汝這君臣之道,還懂不懂,君既是天,天之意則是真理,試問天又何會出錯!”
“王子師,吾只是以事論事。若是真如汝所言,這十常侍弄權,亦是天意?”
“汝!”
王允被蔡邕頂得氣結,渾身都在顫,一甩衣袖轉向文翰、關羽、徐晃三人。
“吾不與汝這失了君臣之道的賊老頭說。不凡、雲長、公明汝等三人對此有何見解,吾與賊老頭之說,誰更符合汝等心意。”
文翰看著兩人舌劍唇槍,相互爭吵,忽然想起某事,臉色剎那變得蒼白。
此事,正是出名的蔡邕哭戲。據古史記載,王允以連環計殺了董卓,蔡邕為其大哭,王允以為蔡邕乃是董卓之黨。便對自己好友蔡邕,痛下了死手。
文翰不知道,以節義風骨聞名天下的蔡邕為何要為董卓大哭,但文翰曾找過一些史據,此事大概與李催、郭汜攻取都城長安有關。究竟是不是,文翰不敢保證,只是猜想。
文翰想著,毫不知屋內所有人都在望向他,關羽、徐晃已說完他們的見解,各不相同,關羽偏向蔡邕,徐晃則偏向王允。現在,屋內只有文翰還未說出其見解。
文翰反應過來,臉色一正,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