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高度不一樣了。
自己站在的角度,已經有些靠近仙府了。
可以做到不拘泥於一家之言。
自然能夠看到其他學說的亮點。
“君子和而不同啊。”
“難怪先賢亦有言,吾日三省吾身。”
——
淳于越感慨了幾句後,便不再耽擱。
闡述起其提出的仙儒學說。
“聖人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今時不同於往日。”
“當今秦地數千裡,百姓數以千萬計。”
“此前吾常言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實則不然。”
“生與義,猶如陰與陽。”
“捨生取義者,可為君子也。”
“貪生畏死者,人之常情也。”
“昔年楚宋之戰,宋地百姓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如此有悖人倫之舉,因何而來?”
“縱使求活,亦不願食其骨肉,只肯易子而食。”
“此舉違揹人倫,卻仍存有些許人倫。”
——
“可謂民心全無道德?”
“弗能。”
“然則何以有此?”
“死生亦大矣。”
——
“若不能生。”
“又如何能知禮儀,曉道德?”
“吾言聖人之道,在於民。”
“民為先,道德為後。”
“先有民之生,而後方才能有民之道德。”
淳于越侃侃而談,引經據典闡述著自己的觀點。
旁觀的貴族們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則是不以為然。
而在場的一眾儒生們卻是神情大各不相同。
有的拍手稱讚。
有的眉頭緊蹙。
有的則是咬牙切齒。
可謂是各種各樣的表情皆有。
——
很顯然,並非是所有人都認同淳于越的觀點。
只覺得淳于越讓生命先於道德,有違聖人所言。
甚至有著一名儒生直接高聲質問:
“若是按照僕射所言,先有民之生,而後才有民之道德。”
“試問日後又豈會有君子?”
“想必這天下,皆是苟且偷生的小人。”
淳于越聽後輕輕的搖了搖頭:
“汝何以得此論斷?”
“自然由聖人之言所得之,且依僕射之言,分明是在教唆世人摒棄道德。”那儒生慷慨激昂道。
淳于越聞此言論,卻是不疾不徐地反問: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此時,又有一名儒生站出來反駁道:
“若人人皆只顧生存,豈不罔顧人倫綱常?長此以往,社會豈不大亂?”
淳于越微笑回應:
“此言差矣。”
“生之本能與道德倫理並非水火不容。二者應相輔相成,陰陽互生。”
“道德之形成,離不開天下百姓。”
“唯有保障民眾基本生計,方能談及道德之培養。”
,!
“否則,不過是空談罷了。”
——
那些反對淳于越的儒生自然不會因為淳于越的這些話語而認同。
仍然只覺得淳于越這是違背聖人教誨,背離儒家。
不過也有一些儒生是認同淳于越的。
他們覺得淳于越說的切中要害,找到了當今儒家沒落的癥結所在。
故而亦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