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開闢第二戰線,而英國當局也只承諾最多出動五十萬陸軍。
雖然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國陸軍的兵力情況將大幅度改善,到時候至少有兩百萬軍人完成了訓練工作,但是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國陸軍的作戰負擔更重,多個戰場都需要增加地面部隊,可用兵力依然不很充足。
更重要的是,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線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美英雙方的分歧非常大。
馬歇爾估計,至少需要動用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地面部隊,而且只能以光復法國為主要目的,如果要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兵力投入還要增加一倍以上,最終投入也許會達到八百萬。英國當局樂觀得多,認為五十萬地面部隊就能開闢第二戰線,光復法國、或者是擊敗義大利只需要一百五十萬兵力,而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只需要三百萬兵力,最終投入不會超過五百萬。
問題是,羅斯福更加傾向於英國當局。
可以說,這讓馬歇爾非常惱火。
雖然羅斯福的立場,更多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即他必須在反攻歐洲大陸這件事上維護美英同盟關係,但是總統的立場,直接讓馬歇爾處於兩難境地。如果他向總統妥協,就等於讓成千上萬的美軍官兵去送死,從而會在軍隊內部受到排擠。如果他不妥協,那麼羅斯福就很有可能另請高人。
所幸的是,羅斯福沒有這麼蠢,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讓馬歇爾回家養老。
到一九四二年中期,美英在反攻歐洲大陸的問題上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情況下,由英國陸軍元帥méng哥馬利提出,並且發起了一次戰役xìng質的反擊行動,即美英聯軍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地區發起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主要目的是奪回直布羅陀要塞南面的丹吉爾等地,開啟進入地中海的通道。
可惜的是,這場兩棲作戰還沒有發起就失敗了。
當時,一名叛逃的英國軍官,把美英聯軍準備在北非登陸的訊息送到了德軍手上,而德意聯軍立即增強了在北非西部地區的軍事部署。發現德意聯軍加強了卡薩布蘭卡地區的防禦部署之後,méng哥馬利非常明智的接受了現實,沒有讓官兵去送死。當然,馬歇爾的反對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反攻歐洲大陸的設想並沒有因此而束之高閣。
在尼米茲提出撤退建議的時候,馬歇爾本人是贊同的,即從西南太平洋撤退,可以抽調出數十萬地面部隊,除掉用於加強夏威夷群島防禦所必須的作戰部隊之外,至少還有五十萬的富餘。
顯然,對於兵力緊缺的美國陸軍來說,這五十萬兵力不可小覷。
更重要的是,準備用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的物資,都可以送往歐洲,也就能夠增強英國軍隊的戰鬥力。
說白了,如果英國願意投入更多的兵力,那麼就有能力反攻歐洲大陸。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這麼想。
當時,至少麥克阿瑟就反對所有把兵力轉移到歐洲的戰略計劃,而且這也是他反對從西南太平洋撤軍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陸軍中,麥克阿瑟的支持者不是少數。
此外,麥克阿瑟還是陸軍參謀長最有力的競爭者。說白了,如果哪天羅斯福覺得馬歇爾沒用了,就肯定會讓麥克阿瑟出任陸軍參謀長。
馬歇爾非常清楚麥克阿瑟是個什麼樣的將領。
等到美軍扭轉了戰爭形勢,獲得了主動權與戰略優勢,馬歇爾會非常樂意的把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交給麥克阿瑟。問題是,在美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馬歇爾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麥克阿瑟坐上他的位置。
說白了,麥克阿瑟根本不是那種能夠在逆境中堅持下去,並且取得最終勝利的將領。
結果就是,馬歇爾不得不在某些問題上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