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改變決策,授權你自成一路攻打平壤,這肯定不行,畢竟聖主和中樞的目標正是要剷除你這個隱患,如今好不容易給你套上絞索,又豈能手下留情?
然而,齊王北上會合李平原驟然改變了局勢。齊王和李平原這兩股力量的聯合,不但危害到第三次東征,還將危及到中土安全,所以統帥部別無選擇,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能向安東妥協,向李平原讓步。
只是,聖主和中樞是否會同統帥部的決策?
宇文述和郭榮均是忐忑不安,雖然他們有相當大的把握,但聖主和中樞勢必遷怒於他們,把齊王擅自北上會合李平原、把遼東局勢的不利變化,統統歸於他們處置不當,而事實是他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夾在這對明爭暗鬥的父子中間,他們又能怎麼辦?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寧願自己受傷,也不敢招惹是非自取禍端。
但是自己受傷也要有限度,不能把小命送掉了,所以宇文述急召李景、薛世雄和崔弘升軍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關鍵時刻,多拉上幾個人分擔罪責,肯定比自己一個人扛要好。
李景、薛世雄、崔弘升匆匆而來,看完李平原和李渾的急報,三位衛府大將軍面面相覷,神情都很凝重。
安東遠征軍多達二十多萬人,這個規模遠遠超出了大將軍們的預料。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虛報,安東出於各種目的,比如騙取糧草輜重,比如故意向統帥部施壓,等等,總之此事不可信。
但是,如果確有其事,如果安東遠征軍的確有二十餘萬人,將對第三次東征產生多大影響?
郭榮、李景、薛世雄都是久經戰事、常年戍邊的衛府大將,對此事的判斷具有權威性,尤其薛世雄,去年冬天還曾遠赴弱洛水下游作戰,對東胡諸種和東北現狀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所以他們在仔細研讀了李平原、李渾的聯名書信,經過一番認真詳盡的分析和推演後,最後得出結論,此事雖然虛張聲勢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排除它有真實性。
李風雲、李子雄、韓世諤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安州和東北,沒有實力不行;裴世矩、李渾都積極與安東合作,也可以證明安東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去年奚族與契丹互相征伐,損失很大,而兩族若想迅速恢復實力發展壯大,藉助中土東征大肆擄掠高句麗,不失為一個便捷有效的最好辦法,所以奚族和契丹有傾巢而出的可能性;安東主力東征期間,李風雲肯定不願意把突厥人阿史那咄爾這個隱患留在東北,而阿史那咄爾也非常害怕裴世矩,所以阿史那咄爾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會出現在此次東征隊伍中;年初飛狐叛軍北上出關進入安州,拖家攜口有十幾萬人,而這支軍隊在攻佔安東的過程中寸功未立,沒有理由不參加第三次東征以鞏固和加強自己在安東的利益。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統帥部可能嚴重低估了李風雲、李子雄攻打高句麗的決心。
“以安東現有力量,如果大漠傾盡全力展開反攻,李風雲、李子雄肯定守不住,畢竟他們為了生存,必須儲存實力,絕無可能與突厥人打個兩敗俱傷,如此一來,不難看到,與其困在安東坐以待斃,倒不如主動攻打高句麗行險一搏。”薛世雄手撫長髯,不緊不慢地說道,“只要攻克平壤,大肆擄掠一番,李風雲、李子雄首先就能以滅亡高句麗來壯大自己,牢牢佔據主動,接下來若安東失陷,他們就可以盤駐遼東,徐圖後計,若安東無恙,他們就能把自己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張到遼東,讓自己的實力在最短時間內迎來一次飛躍發展。”
說到這裡,薛世雄看了一眼神色嚴峻的宇文述,鄭重說道,“如果我們分析正確,那麼李平原做出不拿下平壤誓不退過鴨綠水的承諾,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那幫人的目標已經從安東轉到了高句麗,開始圖謀整個大遼東了。”
此言一出,眾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