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一切不必要的麻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可是,他卻一直知道一個事實,他能做到的,不代表別人要去做。所以,對於他父母的話,他還是時常糾結,對於父母的吵鬧他知道矛盾的本質,可是那無法用理論去回答,因為那裡需要他跳進去,可是他現在還沒準備好,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卻不知道現在在哪裡,更不知道要怎麼幹什麼,才能通向自己的哪個小幻想。”
“嗯,然後呢。”
“他逃避父母,明明想好好說,可是他知道自己現在一無所有,毫無說服力,所以他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年待在他們身邊觀察他們,想理解他們的想法和生活。”
“然後呢。”
“他一天天長大,接觸到了更多的人。有一段時間,他渾身難受,發了一段碎碎念,得到了一個回應,說自己生活更難受的傢伙鼓勵他不要消極。”
“嗯,那不是挺好的麼?”
“可他說,如果你不是半夜在街上與貓孤獨合影,而是在光亮的房間裡與貓玩耍的話,他會很開心。因為他並不消極,只是癢得睡不著,他們交流了一下,那人說過不要給他轉,他還是做了,因為他說怎麼選都好,先得有吃。後來他說他找了份兼職,兩人便沒有了聯絡。”
“嗯,好像也不錯。”
“又有一段時間,他還是和往常一樣,只有工作和休息,然後想一想自己的幻想。那是和父親通話後的幾天,有一個在做事看到過的陌生人,邀請他一起吃飯,他拒絕了。過了一天再次說明自己的情況後,他去看了看,在看到他和周圍人也熟悉,過段時間也就發了,就決定幫他一下度過這幾天。後續幾天也就因為自己的性格陷了進去,直到自己給自己的底線。最終,在另一群熟悉他的人那裡知道了他的情況,雖然懊惱,但他更多的想的你覺得是什麼?”
“怎麼拿回來?”
“他想,他看到了存在,他可以不再顧首顧尾,但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
“哦,是什麼?”
“首先,他對自己做了批評,過於主觀的判斷以至於盲目樂觀,太過注重別人的感受以至於忽視實事求是,不重視自己以至於忽略細節等等。不過,我給你補充他的心理想法,你現在在看看。”
“嗯嗯。”
“第一次邀請的時候,他直接拒絕了,因為他自己覺得沒必要去參加,而是休息更好,畢竟剛來不久而且本身不想去。”
“這傢伙挺宅呀。”
“是呢。第二次說了自己的情況,因為給自己的侄子轉而鎖了,他說了自己沒有,但還是去了解一下具體情況,看了周圍環境的人後,還是掏出去了。”
“為什麼?”
“周圍人都認識那個人,而那個人進來比他也早,加上再過幾天就發了,其實最主要還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他想到了他的父親,為了他,找附近親戚借來上的學。他其實是把他看成了那個侄子的位置才是他放鬆警惕的主因,其他其實都是這個主觀引發地自我說服。”
“哦,站在旁觀的角度就發現了很多問題。”
“是呀,兩人本就不熟,只是認識,附近那麼多人,怎麼就找他。不過他自己給了自己腦補,也許找其他人沒找到吧,加上聽到會沒吃產生的應激。”
“應激?”
“小學的時候遠離家鄉,因為太小放假要接送回家,那時交通不發達,好像一直待在宿舍裡餓了幾天,不知道,只有模糊印象了。那時聽到他身無分文又全部凍結的時候,一下子就想到他會沒吃的。”
“之後呢。”
“他有過向周圍和上級打聽一下訊息的想法,但考慮到那個人這種事情不宜多說,也就放棄了一種很重要的事,而這也是因為他太不注重自己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