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火有毒而水亦有毒。但火毒多而水毒少也。仇汝霖曰。心包絡為陽髒。陰傳於陽。而不復下交於陰者。
尤為可治。故復曰赤脈不下貫瞳子者可治也。聖人救民之心甚切。醫者可輕忽而待其死焉。
卷八
邪客第七十一
屬性: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此篇論衛氣行於形身之外內。宗氣行於經脈之外內。行於脈內者。偕營氣而行。行於脈外者。
隨衛氣而轉。外內自相逆順而行者也。徐振公曰。此章假邪客以明衛氣宗氣之行。故篇名邪客。
而經文皆論其正氣焉。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面板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此論宗氣同營氣行於脈中。以應呼吸漏下。衛氣行於脈外。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面板經脈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也。按五味篇曰。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
故呼則出。吸則入。此宗氣隨肺氣行於面板。呼則氣出。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闔。吸則氣入。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開。此章論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心脈者手。心主包絡之脈。包絡主脈。是從心脈而行於十六經脈之中。呼吸定息。脈行六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以終五十營之一週。
是宗氣營氣。皆半營於脈中。而半行於脈外者也。衛氣者。 悍滑疾。獨行於脈外。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以司晝夜之開闔。行於陽。則目張而起。行於陰。則目瞑而臥。如厥逆之氣。客於五髒六腑。
則衛氣獨衛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故目不瞑。愚按、衛氣不得入於陰。則目不瞑之論。多有重見。然各有意存。學人宜體析明白。徐振公曰。大惑篇雲。衛氣不得入於陰。
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此章陷字疑誤。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以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秫音術稷之粘者)
此論調足少陰陽明之氣。以通衛氣之行於內。蓋衛氣之行於陰。從手足陽明下行至足。而交於足少陰。從足少陰而注於五髒六腑。故當調此二經之氣焉。補不足者。補衛氣之不足。瀉有餘者。瀉厥氣之有餘。調虛實者。期外內之虛實。以通其道路。而去其厥逆之邪。半夏色白形圓。味甘而辛。陽明之品也。月令五月半夏生。感一陰之氣而生者也。胃屬戊土。腎藏天癸。飲以半夏湯一劑者。啟一陰之氣。上交於胃。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氣。則外內之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
陰陽得和者也。夫腎為水髒。而為生氣之原。氣行則水渙。胃乃燥熱之腑。而主中土。欲得陰陽以合化。
而不欲寒水之上乘。故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所謂勞水也。再揚之萬遍。則水性無力。不能助寒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