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界一片烏煙瘴氣,不實言論、惡意揣測與盲目跟風的浪潮翻湧,攪得人心惶惶。就在此刻,科學公園站長吳興川,正與一位氣質不凡、盡顯知識分子模樣的中年人相對而坐,相談甚歡。
這位中年人,便是中科院院士李家洋。
李家洋院士擔任著大夏國農業機關負責人,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
“李院士,當下網路環境對科學知識的傳播極為不利,充斥著各種偽科學和無端質疑,您怎麼看?”吳興川眉頭微皺,眼中滿是憂慮,向李家洋請教道。
李家洋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神色從容卻又透著幾分凝重,緩緩說道:“小吳啊,這是時代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階段。網路的普及讓資訊傳播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但同時也降低了資訊篩選的門檻。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氣餒。科學的力量在於它經得起檢驗,只要我們堅守科學精神,持續努力傳播正確知識,定能撥雲見日。”
吳興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接著說:“是啊,可很多時候,我們精心撰寫的科普文章,卻被一些博眼球的虛假資訊輕易淹沒,感覺科普工作舉步維艱。”
李家洋微微一笑,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鼓勵道:“科普工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轉變思路,不能只侷限於傳統的文字科普。現在多媒體技術如此發達,我們可以利用短影片、動畫等形式,以更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科學知識。而且,要多與公眾互動,解答他們的疑惑,讓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索中來。”
“李院士,您說得太對了!”吳興川眼前一亮,興奮地說,“我們可以組織一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活動,讓大家親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就像您一直從事的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對於大眾來說既神秘又陌生,如果能透過有趣的活動展示其中的奧秘,肯定能激發大家對科學的興趣。”
李家洋讚許地看著吳興川,點頭表示贊同:“沒錯,比如我們可以模擬植物生長環境,讓大家親手種植,觀察植物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變化,這樣他們就能更直觀地理解遺傳學原理。而且,我們還可以邀請一些年輕的科研人員參與科普,他們思維活躍,更能貼近年輕人的興趣點,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學事業。”
兩人越聊越投入,彷彿忘卻了外界網路的喧囂與紛擾。他們深知,在這看似混亂的網路時代,科學的火種更需要他們用心去守護、去傳遞。
李家洋目光炯炯,繼續對吳興川說道:“小吳啊,就拿這新綠色革命來說,它承載著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重大使命。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理論上的突破,更要讓這些成果實實在在地造福百姓。”
吳興川不住點頭,緊接著問道:“李院士,您提到的這些新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雖說科學層面已經完全證實了安全性,但大眾對其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您覺得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推動呢?”
李家洋微微沉吟片刻,神情認真且耐心地解釋道:“這需要我們多方面發力。首先,要加強科普宣傳,把轉基因技術的原理、發展歷程以及嚴格的安全評估體系清晰地呈現給大眾。就像之前說的,我們已經對轉基因作物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實驗,涵蓋了各種大小動物,歷經多年的嚴謹觀察,結果都表明其安全性與傳統作物無異。可這些資訊,很多民眾並不瞭解。
有人會問‘轉基因大米上餐桌前需要做什麼檢驗程式’,我會說,對於消費者來說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因為它在銷售之前該做的都做了,已經完成了600多個環節的各種安全實驗。所以到了消費者這裡,實在是沒有可做的了。
我們還可以透過對比展示,讓大家直觀看到轉基因作物在產量提升、品質改善、抗逆性增強等方面的優勢。比如那些抗寒、抗鹽鹼的轉基因植物